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化承载梦想 实干铸就辉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06日09:41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落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航程。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本期“文化圆桌”邀请来自文化艺术界的嘉宾,请他们结合自身创作与管理经验,分别从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等角度,畅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与举措。

  ——编  者  

  文学创作应弘扬核心价值观

  梁鸿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它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而且对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还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等方面。其中,文学创作作为承载价值观的实践过程,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形象反映我们党倡导的国家发展目标、社会核心理念及公民基本遵循,使之成为我们全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作家责无旁贷的使命。

  任何伟大的文艺创造,都是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创作者要深入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热情反映神州大地的巨大变革,彰显我们建设富强、民主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性进步。任何伟大的文艺创造无不凝结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对善恶、美丑、忠奸的判断,有必要大力倡导有益于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创作,鼓励作家与民族共命运,以自己的创作积极宣示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展望未来,我们要发扬新中国文艺的伟大传统,善于从人民群众奋发有为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多塑造勤劳、美好、进取的中国人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让文学创作在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电影事业发展的“三个维度”

  童  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推动电影事业的全面繁荣和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电影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首先,要不断提高电影创作水平,以优秀作品推进产业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经历近十年的电影产业化改革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是,部分国产影片质量仍然难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特别是在世界电影竞争格局中,中国电影在内容创意、制作技术等方面尚处于劣势。今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以提高创作质量为根本,在稳定创作数量的基础上,电影工作者应进一步更新电影创作观念,加强原创能力,不断开拓类型化、多样化的创作道路,把提高质量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优秀的电影作品引领社会思潮,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再者,要注重电影的综合效益,打造完备健康的产业链。目前电影市场结构尚不完善,发展模式相对单一,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建立。我们要加大力度开发电影的衍生品市场,建立版权完善、品种多元、渠道通畅、层级合理的电影后产品市场,打造健全成熟的大电影产业体系,实现电影产业综合发展。

  同时,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善电影公益服务。近年来,农村电影公益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电影行业的一大亮点,已逐步形成“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路。今后,要在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入市场运作的方法和手段,力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新一轮升级,推动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实现农村居民由看到电影向看好电影的过渡,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一步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幸福工程。

  全国电影工作者将一如既往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创作生产、市场建设、公益事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全面推进,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发挥国粹京剧的文化凝聚力

  于魁智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我光荣出席了党的十八大,对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的精辟论述感触颇深。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表明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的国家战略高度。

  从京剧艺术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力来看,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历史结晶,又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京剧具有完整的独特的表演体系,在至今不到200年的光景中,名家辈出,佳作频现。实际上,从京剧诞生之日起,这门艺术就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它不断吸纳昆曲、秦腔、徽剧、汉调、梆子、曲艺等艺术精华,海纳百川,不断创新,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的代表和象征。

  京剧艺术还具有独特的凝聚人心的力量。我即将带领国家京剧院一团到宝岛台湾进行六场大戏的演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两岸文化交流开始,这已经是我们第十六次赴台演出。回想当年,京剧的西皮二黄在骨肉同胞中涌动起浓浓的乡音和难以割舍的乡情。这些年来,我们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很多国家演出,只要唱起京剧,就有众多的知音捧场,有不尽的掌声响起,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京剧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京剧界责无旁贷,这也是传统艺术发展的时代机遇。如何提升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的认识是,一要出人才,二要出佳作,三要为观众认真演出。出人才、出佳作,才能在艺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认真演出,服务观众,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艺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是长期的工程,也是紧迫的任务,我们对此葆有信心,坚定不移。 

  (作者系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

  为“美丽中国”谱写乐章

  徐沛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于“美丽中国”的界定和描绘最让我感动。这一概念展现出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彰显着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同时是我们的艺术载体和艺术主题。

  “美丽中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其最直观的表现。从传统文明的“天人合一”到今天践行的科学发展,无不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顺时农耕、春华秋实,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以天地人和谐相处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显然是从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土壤中始发。

  同时,“美丽中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角。作为社会和时代的记录者,文艺工作者把“三贴近”作为创作的法则,基点就在于要把视角投向生活,从生活中感受到美,汲取美的滋养。这几年,中国音协引导音乐创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组织采风活动,鼓励创作者抒写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变迁,为“美”塑像,这种美既存在于自然又寄予历史追忆,流淌于人们的精神领域。比如《我要去延安》,就是我在采风中创作的歌曲。其中有“延水岸”、“安塞鼓”等自然物象,也有“先登宝塔山,再看南泥湾”等直观追忆,更有对这块革命圣地的历史感受,倡导人们重新领略被时光流年冲淡了的崇高精神,展望的是信念,再现的则是历史与真理相融的“大美”。

  “美丽中国” 之“美”,是自然美、生态美,又是心灵美、人文美,可感、可知、可触摸。文艺工作者只有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敬意,用真诚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暖流,用真实的情去抒写身边的感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美丽中国”美在自然,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十八大报告首倡“美丽中国”,传达出浓浓的民本意识和沉甸甸的民意期许。文艺工作者该怎样用好这个载体、表现这个主题?一句话,当为“美丽中国”抒写壮美乐章!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曲艺作品传播中华美德

  姜  昆

  随着人们对文艺需求的多样化,曲艺家有时候很困惑:过去对真善美的崇尚、对除恶扬善精神的肯定,是否已属“陈词滥调”?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明确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离不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这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在舞台上讴歌社会主义主旋律,让曲艺作品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

  有人说,要想在今天的文化演出市场“胜出”,就要让作品成为一部分人阴暗心理的宣泄器,或者迎合一部分人“审丑”的心态。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正当文艺需求的扭曲,我们曲艺演员没有必要因此困惑。每当走到演出第一线,我们总会从大家热烈的目光和掌声中,强烈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需求——虽然层次丰富,但是总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并没有改变,老百姓心中最需要的,还是对朝气蓬勃的事物的歌颂,对高尚的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尊重,那些不负责任、品位低下的作品必然被人民群众唾弃。

  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是艺术界的道德公约,也是大家心中共同的标准。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曲艺家代表大会上,我说:“对时代的榜样,我们要为他们做好加油站;对不和谐的现象,我们也要当好监督员,不对的地方就提出来。”曲艺界素有围绕时代中心开展创作的传统:批判“四人帮”时,我们写出《帽子工厂》;提倡社会公德时,侯宝林写了《夜行记》;歌颂体育健儿创造世界纪录时,马季写了《登山英雄赞》;歌颂生活美好情趣时,我写了《诗歌与爱情》……今天仍然能给大家增添欢笑。我们会继承传统,努力创作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好作品,做到人品和作品俱佳! 

  (作者系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推进出版行业的“六个创新”

  谭  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具体到出版企业,我认为要结合行业特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六个创新”。

  思想观念创新。深刻把握全球化、城市化、产业化、集团化、数字化的产业趋势,大力增强内容、科技、品牌、竞争意识,秉持文化理想,将文以载道、商以传道的企业精神外化于形,内铸于心。

  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市场主体,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决策、生产、经营、投资机制,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有效防范风险。

  内容生产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提高产品质量,竭诚服务读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创造更多、出版更多经受市场检验、读者检验、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  

  管理模式创新。激活存量资产,增强经营效益,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品牌系列化,壮大整体实力。

  出版业态创新。在数字化的潮流中,我们要包容失败,敢于起用新人、创新机制,大力推动生产加工管理和传播全流程的数字化,推动重大工程和核心产品的全媒体出版,尽快研发具有深远影响力、较强赢利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平台,尽快搭建具有规模效益、集群效益、品牌效益的数字园区和创新集聚区,努力抢占数字出版的制高点。

  海外传播创新。按照“先做响、再做开、后做大”的基本思路,深化欧美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国家市场,壮大周边区域市场;加强外向型产业链建设、国际渠道建设、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将中国出版集团建设成国际著名的、现代化的大型出版集团,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新跨越

  李国新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公共文化理论体系框架逐步形成,理论的突破带来了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的变化。2008年以来,全国近5万所“四馆一站”(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继免费向公众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截至“十一五”末累计投入已超350亿。

  党的十八大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整体战略中,公共文化建设的突破方向和重点任务,应在保障基本、构建体系、提升效益、建设队伍几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所谓保障基本,首先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其次是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为突破口,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化程度不高是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短板:我们不缺国际一流水准的单体公共文化设施,也不缺高水平高质量的单项文化活动,但从整体上看,“设施孤岛”、“节庆式活动”、“单一服务”还较为普遍,未来的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在构建体系上下大力气;提高服务效能是十八大报告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的新要求,这包括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提升服务能力是改善服务效益的基础;公共文化建设还必须着力解决服务能力不高、服务效益低下的问题,建立以服务效益为导向的评估评价机制。此外,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领军人物、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更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基层文化队伍,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日益丰富这一目标。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为时代和人民造像

  吴长江

  繁荣健康的社会主义美术事业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有力表现。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国各民族美术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美术创作是时代的镜子,但优秀的美术作品从来不是对时代的被动反映,而是对时代精神和人民智慧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当代中国美术家的责任就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放歌、为人民造像,用视觉艺术的独特方式将积极美好的鲜活形象提炼和表现出来。

  展望未来,中国美协将继续深化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两年一届的“北京双年展”、三年一届的“全国青年美展”三大平台,持续做好“中国美术世界行”等对外交流的常设性品牌项目,在世界艺术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同时,不断组织写生创作活动,鼓励美术家深入生活,开阔视野,举办大型写生创作专项展。在“灵感高原”、“天山南北”、“浩瀚草原”等一系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展览项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以西南地区为主的创研活动和展览项目。

  作品与人才两位一体、相辅相成,中国美协将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机制,继续为美术人才的成长保驾护航,为精品力作的涌现创造条件。比如,继续推进“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计划”等项目;启动“中青年美术家国内研修计划”;引导优秀青年美术家参展入会;推进老美术家个案研究,对其艺术成就进行总结,为青年美术家的成长提供参考。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坚守的方向。中国美协将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想人民之所想,不断举办“送欢乐 下基层”、“版画进万家”等美术惠民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赠送版画、年画、春联、图书、画册等美术产品,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美协将一如既往地以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抓人才、促精品,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版式设计:蔡华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