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作家王鲁彦的世界语人生(付晓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03日11:39 来源:人民政协报 付晓峰

  王鲁彦(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王鲁彦的小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散文《听潮》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王鲁彦(1901一1944)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一代文学巨擘鲁迅曾赞誉王鲁彦为乡土文学作家代表。然而,王鲁彦又是一位杰出的世界语者,他那短暂平凡而富有传奇的世界语人生更鲜为人知。

  王鲁彦1901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仓区王隘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王鲁彦从小聪颖过人,6岁时进入本村杨家桥东首花墙门里的一个私塾读书,能背诵唐诗百首。那时候他立志长大要做一个诗人,开始编织一个彩色的文学梦。14岁,他读完高小,因家境衰败失学。

  1920年夏,18岁的王鲁彦告别了亲人和祖辈生活的故土,来到了大都市上海,在三菱洋行当学徒。学徒生活很艰辛,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着永远干不完的活,还要节省一点钱寄回家中,王鲁彦用自己尚且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始终没有忘记读书,读书是他最快乐的事,只有读书才能使他忘记生活的疾苦和孤独。他觉得他的生活虽苦却很充实。他看到了生活在殖民地的中国人民的耻辱和苦难,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拼命地读书,希望在书堆里寻求一个报效祖国的梦。

  两年来勤奋地苦读,王鲁彦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有空,他就到书店博览群书,他特别喜爱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更敬仰崇拜鲁迅的人品和文学才华。一年后,他第一次北上走进古城北京,进入北大聆听鲁迅讲中国文学史课。鲁迅也很喜欢这个从南方来的贫苦文学青年,他尽力给他帮助和提供免费旁听机会。在这短短的日子里,课余期间,王鲁彦常到北京八道湾十一号周宅,向鲁迅讨教文学创作。在周家,王鲁彦又得到了作家周作人的教诲,周作人也很喜欢这位热爱文学的浙江小同乡。在周氏兄弟的引荐下,他又拜会了北大校长、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上世纪20年代初,蔡元培和周氏兄弟在北京正倡导世界语进步运动。蔡元培任北大世界语研究会会长,周作人任北京世界语学会会长,鲁迅任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的董事兼教师。在蔡元培和周氏兄弟的影响下,王鲁彦开始接触世界语,他被这门有利于世界各国革命和进步文化交流的语言的内在力量而深深地折服。经鲁迅的介绍,王鲁彦结识了他慕名已久的俄国盲人世界语者爱罗先珂。爱罗先珂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盲人,他通晓俄、英、法、日、世界语。他曾用世界语周游欧洲,后又从日本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一年半的日子,他曾得到了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世界语者胡愈之及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郑振铎等文化友人的热心帮助。当时,爱罗先珂应蔡元培之邀,任北大世界语讲师。王鲁彦走进了北大世界语班,师从于爱罗先珂。仅用了半年时间,王鲁彦掌握了世界语。这个时期,他阅读了许多进步的世界语文学作品。世界语使他的胸中燃烧起忧国忧民的火焰,也拓宽了他的知识天地。

  从此,王鲁彦踏上了20世纪的中国世界语舞台,开始了他的世界语生涯。

  1923年4月16日,爱罗先珂回到了俄国。这一段日子,王鲁彦心里感到有说不出的寂寞。他在思念那位异国的世界语老师。同年底,王鲁彦告别了鲁迅先生,离开了北京,南下赴长沙协均中学任教,教授世界语。两年的长沙生活,王鲁彦觉得过得很苦也很快乐。白天在教学的路上不停地奔波,夜里他在这块世界语文学翻译创作的土地上辛勤耕耘。1926年7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王鲁彦的第一本世界语译作《犹太小说集》。烟雨蒙蒙的湘江畔,年轻的王鲁彦吹响了世界语战斗的号角。

  1928年春,王鲁彦应上海世界语学会负责人胡愈之的聘请,到该学会办的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任教师。世界语函授教师有胡愈之、巴金、索非、郭后觉、陈兆瑛、徐耕阡等人。这样,王鲁彦与小他两岁的巴金结识,历史记录了这两位杰出的中国作家第一次在上海相逢的一段佳话。从此,这两位酷爱文学和献身于世界语理想的进步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年底,王鲁彦通过世界语翻译的《世界语短篇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等中文书籍出版。为此,沈雁冰(茅盾)在他主编的《小说月报》上撰文《王鲁彦论》,文章高度地评价了王鲁彦文学创作艺术风格和世界语文学翻译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1929年,王鲁彦应聘福州集美学校任教。他带着新婚的妻子覃谷兰,(覃英 湖南人)兴致勃勃地南下。七载的风风雨雨,为了传播世界语,王鲁彦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不久,王鲁彦得知泉州有许多热爱世界语的青年,他又赴泉州黎明中学任教,开办世界语班,并主编《绿星》世界语杂志。一年后,巴金由上海赴福建旅行,在厦门见到了迎候他的王鲁彦。巴金寓居泉州黎明中学,这是王鲁彦与巴金第二次握手。故友重逢,畅叙友情,互相勉励。在泉州期间,巴金收集编译了爱罗先珂的童话集《幸福的船》,并做了序。此时,王鲁彦用世界语翻译的《苦海》一书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31年8月,泉州世界语协会成立,王鲁彦当选为会长。并创办会刊《新声》,古城泉州刮起了绿色的旋风。“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东三省,心境沉重的王鲁彦仍在默默地用世界语翻译创作,播撒抗日救国的火种。四年后,亚东图书馆出版了王鲁彦翻译果戈里的小说《肖像》、克罗地亚的小说《忏悔》。光华书局又出版了他翻译的《失掉了影子的人》一书。

  抗战全面爆发后,王鲁彦赴汉口在郭沫若领导的文化统战机构工作,负责世界语对外宣传。他常常在武汉的世界语进步刊物《东方呼声》、《中国报道》、《抗战文艺》上发表文章,向海外揭露日寇在中国的侵略暴行,真实客观地报道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在武汉三镇抗战的日日夜夜,在血与火的生活中,每一章页都记录着这个青年文化战士走过的战斗青春的足迹……武汉沦陷后,王鲁彦转赴香港。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恶化和白色恐怖的加重,大批的左翼作家和进步人士离开了香港,退居广西桂林。王鲁彦也离开了香港来到了桂林,主编《文艺》杂志。一时,桂林成为中国抗战的文化中心。由于王鲁彦常年漂泊加之创作的积劳成疾,他终于在1943年10月病倒在床上。患病的日子,唯一的几本世界语书伴随着他。10个月后,1944年8月26日,王鲁彦在桂林不幸病逝,走完了他那短暂的四十二个春秋。他的好友端木蕻良、邵荃麟、曾敏之、司马文森等冒着战火赶回桂林,怀着沉重的心情为亡友王鲁彦办理后事。一代英才永远长眠于风景秀丽的桂林七星岩,王鲁彦最终没有看到祖国胜利的曙光。

  王鲁彦病逝后,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致电吊唁:“自由先锋,文化楷模”。高度地评价了王鲁彦的革命战斗的一生。巴金闻讯后,为好友的早逝惋惜不已,他痛苦万分,挥泪悼文《写给彦兄》。三年后,巴金为出版的《鲁彦短篇小说集》写了后记。

王鲁彦与妻子合影王鲁彦与妻子合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