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圣天门口》:“精品剧集”面临挑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9日10:26 来源:北京日报 徐 江

  为何好评如潮,却无法热播?

  张黎执导的新剧《圣天门口》,又在午夜人们临近入睡之际,悄然登陆荧屏了。这大约是《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往事的又一次重演。一位对电视剧画面有着固执、奢侈追求的导演,其作品大多数时候只能被安排在非黄金档,这大概是华语剧坛(首先是内地剧坛)所特有的景观。而一部耗资几千万元,拥有着强大一线实力艺人阵容的剧集,虽然网络上好评和关注不少,却终于无法跨入“热播”的行列,这无论如何不会让人感到欣慰。问题出在哪里?

  《圣天门口》改编自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小说原著我没有读过。但常识告诉我,一般说来,有着小说原著(无论是否属于畅销书)作为依托的电视剧,通常要比那些单纯编剧的剧集,情节显得更丰满。事实上,邹静之担纲编剧的剧情,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丰满,甚至可以想象到这种——把长篇置换成影像工作所出现的挑战与艰苦。写小说出身的编剧,对另一部小说的情节去做减法,以及在减法基础上的再丰富,这是极其繁重的劳动,远胜过去写那些剧情原创的本子。而照目前的剧集面貌,这工作是应该成功的。

  《圣》剧符合近年来在电视剧行业日益引起共鸣的“精品剧集”理念。而作为这一理念最早的实践者和提出者,张黎早在十年前他的“《走向共和》年代”便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精彩的、不以演员名气、而以其实力为依托的表演,电影化的镜头语言,严肃的、蕴含人文情怀的剧情演绎。这对于近十几年来“娱乐至上”的影视拍摄风尚具有突围与拓荒的意义。我曾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里提过,张黎的电视历史三部曲(《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影视留给后来者的最有价值的成果,其含金量超过了所有同时期在国际上获奖的内地影视作品,也是“第五代影人”在过去十年以来对大众文艺所做的重大贡献。

  “准电影化”的挑战

  不过,伴随着《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主流和观众层面的全线飘红,张黎导演的这种“准电影化剧集”的理念也开始遭遇到挑战。那就是:一、投资及回收问题——把电视剧当电影拍是需要钱的,如何解决;二、电视剧镜头的电影化,如何应对技术进化潮流所带来的挑战——电视剧镜头的电影化,可能只在华语圈或者亚洲圈子里构成技术性的前卫追求,在英美日等国际主流电视剧生产国,是早已解决了的命题,看看很大众的《夏洛克》,或者更狗血的《蛇蝎美人》,抑或更早、更贴近张黎剧集情怀与拍摄模式的《兄弟连》、《血战太平洋》,你会发现,如果说内地观众目前还没有广泛接受这种剧集电影化的理念,并不是因为张黎们超前了,而是因为相对于国际水准,大家做得还距离甚远,还没有对观众取得说服性的进展;三、镜头语言的电影化,是否也要求剧集的对白同步一起变得电影化?是否也要求电视观众变得与电影观众一样,对画面和剧情,以一种虔诚接纳(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心态去接受?

  《圣天门口》无疑经受了这些疑问的考量。资金的问题我们不清楚前期如何解决,后期又是如何消化的。但能看出剧集在坚持张黎的镜头理念的同时,对话的戏剧性较以往的张氏历史剧有所强化,可以感受到导演并没有因为坚持电影化,而陷入极端性。这一点使人宽慰。

  表演是“张黎式历史剧”的强项。不过最令我眼前一亮的已经不是几位主演的常态发挥,而是“段三国”黄若萌的演出。一开场那句声嘶力竭、惊恐万状的“杀人啦”,可以和当年《芙蓉镇》里那句诡异的“运动啦”媲美。黄若萌在《圣天门口》中,除了“隐忍”和“爆发”,还找到了自己表演极限上的第三极——“疯魔”!如果机缘契合,假以时日,这个艺人绝对会照着“德高望重的表演艺术家”这条路走下去的。另一个亮点是“马鹞子”刘立伟,这位长靠武生出身的演员,从一出道开始,便多演刚猛一路的狠角色,到了张黎手里,却发掘出了“阴柔”甚至“婀娜”的一面,反差之大,效果之怪之奇,每每令人错愕击节。好导演的作用之一,就在激发演员的潜力,张黎显然保持住了他“第五代导演”同学鼎盛时期那种培养演员的能力。

  缺憾以及“精品剧集”的新节点

  《圣》剧本身的缺憾有二:一、依然没能脱出以往“张黎式历史剧”相对比较低沉的开篇基调,有套路化的嫌疑。其实从《人间正道是沧桑》里孙红雷出场,到《圣》剧里的段奕宏出场,导演都试图借助于主人公年轻时代的刁钻顽劣,来冲破一下历史的阴霾,可惜效果都不太明显。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彩头得自于其视角——“大人物近旁的小人物在时代的悲欢离合”,既避开了敏感点,又能借助于心理暗示向观众表达主创想表达的情怀,《圣天门口》显然也想复制这一成功轨迹。但原著据说是“小人物的世纪史诗”,虽然“史诗”的追求照旧,但“小人物的大时代”,和“大人物身边小人物的大时代”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硬要合并的话还是会让人觉得纠结。《圣》剧现在就有这个问题——过去“张式历史剧”的洒脱没有了,显得负荷太多,心事重重,虽然镜头依然保持着十年间一贯的水准,但神髓却有了些物是人非的郁结。拍摄者未必会觉察,看的人多少会有些不舒畅。不知道这样观感的人究竟会在观众中占多少。但比照“张式历史剧”十年来的观感,确实有一点遗憾。

  十年,时间不长,但也不短了。或许,“精品剧集”又站到了该做出改变的新节点上。不止是对电影化镜头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也还包括了情怀指向,包括了对宏大话语权婉约附庸心态的挣脱。大话题,不一定非要以吓人的方式、群像的方式说出的。再自由些,或许又是一重新天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