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一九四二》:苦难之镜,照出众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9日10:25 来源:北京日报 周南焱

  《一九四二》今日登陆院线,冯小刚的心血之作终于与观众见面。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过去70年之后,冯小刚把它搬上大银幕,艺术勇气令人钦佩。这部表现民族苦难的影片,与他之前所有的影片都不相同,没有喜剧笑料,也没有刻意煽情,而像寒风中的一块石头,酷烈而沉重。冯小刚显然并不想只是再现那段苦难史,而是把那场饥荒当成一面镜子,照出众生相,虽然画面残酷但最终仍不失暖意。

  作为一部全景式呈现当年河南大饥荒的影片,人物众多、线索密集,确实迥异于一般剧情片。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过多的人物及线索,容易分散剧情,使人物形象容易流于表面。但《一九四二》的野心并不在于表现某一两个具体人物,而让众多人物穿插登场,面对大饥荒表现出各自的态度。底层灾民、政府官员、西方记者、传教士和日本侵略者,构成了人物谱系,彼此或有交集或互不见面,但形象鲜明,并非作简单好坏之分。

  电影里呈现的灾荒凄惨情景,内容并没有超出史料之外,但发人深省的是其中对中国文化弊端和国民性的反思。灾民起来去抢地主大户,展开一场血腥的自相残杀,乡里乡情似乎在饥荒面前迅速变得一文不值。当灾民在逃荒路上,刚刚遭遇日军轰炸,随即发生了国军乱兵乘机哄抢灾民财物的场面。老东家原以为带足钱粮上路可安保无虞,但眨眼间就变的与佃农瞎鹿一样,一无所有。瞎鹿去偷美国记者的驴,却不料被乱兵一棍打进开水锅里。生命在这里变得毫无尊严,死亡已变得司空见惯。

  面对大饥荒,国民政府救济不力,任凭灾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而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政府开始救灾,官员们则各打小算盘,克扣救灾粮,片中虽然点到即止,但把这种官场陋习演绎得入木三分。影片并没有对历史人物作漫画式的简单讽刺,而是揭露出了国民政府不作为的深层原因。陈道明扮演的蒋介石、李雪健扮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则恰如其分地把角色复杂纠结的内心戏表演了出来,个别场景甚至颇为动人。

  虽然影片有对国民性的批判,但并未冷酷到底,仍然保持对人性的温暖希望。冯小刚的作品相对通俗,可以说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显得不够锋利,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总能够戳中观众内心柔软的地方,赢得情感上的共鸣。影片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灾民在逃荒路上的相互扶持,虽然有些小矛盾,但仍然令人感动。特别是老东家女儿、花枝先后为了救活家人而卖了自己,那种亲人分离的场面,不煽情却深深打动观众。苦难并没有彻底压倒灾民,人性并没有就此泯灭,也为整个影片压抑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