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今天,我们怎样批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8日16:44 来源:甘肃日报 牛庆国

  自古以来,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一直被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全媒时代的文学生产中,以笔者的观察,作为“车”之一“轮”的文学批评,却像放了气,瘪了下去;作为“鸟”之一“翼”,却像受了伤,飞得有些吃力。

  纵观目前的文学批评,大致有这样四种类型:

  一类是无限地拔高,拣最好听的词说,好话说尽,甚至不惜肉麻,而读了被他评价的文学作品,却发现与批评相去甚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批评者,大多是拿了人家的“红包”,拿了人家的,就得说好话;或者是碍于人家的“情面”,要么人家是名家,人人都说好,也就不得不跟着说;要么人家是官员,说好了说不定哪天还会用得着;要么是自己的哥们,不说好就显得不讲义气。

  第二类是一味地谩骂,不仅普通作者的作品无法入他的“法眼”,即使大家、名家的经典作品,在他看来也是“漏洞”百出。这样的批评者,看似“铁面无私”,如果他不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那他就是存有大大的私心,他的目的就是“语出惊人”、哗众取宠,以这样的批评方式,居然还真让一些批评家出了名,得到了好处,从而效仿者不少。

  第三类是中规中矩,不管是什么作品,先是说好,一大堆的好;接着说点不好,不好也是“瑕不掩瑜”,无关紧要。看似很负责,其实也是一种程式化的套用,说好也是放在哪部作品上都行的好,说不好也是放在哪个作家身上都可以的不好。

  第四种是不着边际,面对一部作品,先看看内容简介,或者前言后记,就开始大加评论,古今中外一通乱侃,再引用上几个外国人的名字,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但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作者和读者是希望看你对某一部作品的看法,而不是听你上“文学概论”的课。这样的评论,大多见于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而且大多是些“著名”和“权威”人物,都是每个作品研讨会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因此他们急于赶场子,这个会上讲完了,拿上“红包”又到另一个会上去讲,还是这些话,还是这个套路。

  总之,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人们已很难发现有思想的冲击力,感觉到激浊扬清的力量,感受到独具慧眼的洞见。

  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良知的缺失,一是金钱的诱惑。如果评论家还不警醒,如此下去,评论就会彻底边缘化,直至缺失。

  怎么办?以笔者之见,就是对上述四种类型的评论坚决说不,从对文学本身的认定出发,坚持对专业精神的坚守,坚守文学的良知,坚决讲真话。考察文学批评是否称职,就在于是否讲真话。讲真话,无疑已成为当下批评家是否有艺术良知与担当精神的一个标识。

  这里举一个例子:都德在福楼拜家里见到了侨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向他倾诉了自己对他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两人由此结下厚谊,屠格涅夫随后成了都德家的常客。尽管如此,屠格涅夫对都德作品的评价并没有改变,在他看来,都德是那个包括福楼拜、龚古尔、左拉、莫泊桑、梅里美在内的文学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他把这个看法写进了自己的日记。友谊没有改变屠格涅夫对文学的“真心话”,他对文学良知的坚守,应该令当下有些文学评论家汗颜。

  所幸的是,在当下的这种文学评论局面中,仍然有一些令我们尊敬的学者和评论家不为种种功利所诱惑,依然孜孜以求地为着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而做着艰苦的奉献。听一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面对当下名目繁多的各种文学评奖,大多是谁赞助谁拿奖的状况,一位经常被请去当评委的著名评论家曾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说我们绝不能因为谁给了钱就把奖给谁,也绝不能谁给钱就给谁说好话。他因此而愤然拒绝过几次当评委会主任的“美差”。这个故事着实令笔者肃然起敬,我想也应该令所有忠诚于艺术的人们肃然起敬。

  文学的繁荣,是创作和评论的共同繁荣,我们期待更多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同时,也期待有担当的文学批评,期待着评论家们既有“良医”的学术能力,也有“良相”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担当精神,从而使我们的文学事业真正达到“两轮驱动”“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