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缅怀韩素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8日10:49 来源:今晚报 王家斌

  远在瑞士洛桑的韩素音走了。不久前,不知为什么,我还突然想给这位已九十六岁高龄的英籍女作家写封问候的信。也许,这是人们常说的心理感应。

  我有幸与韩素音相识,是在上个世纪的1985年。一天,突然接到作协的通知,让我和几位作家去接待一位来访的外国女作家。见面时,才知是颇为神秘的韩素音。而她的神秘,不仅是曾应邀撰写过周总理的传记,其人生的经历亦充满传奇的色彩,如,她虽金发碧眼,却生于中国河南信阳。其父,祖籍广东五华周仁德公的二十二世孙,是庚子赔款的首批留学生;其母,则是出身于比利时的大贵族。1931年,她在北京医院做打字员;1933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又去比利时和英国留学,毕业后在香港、马来亚行医和参与南洋大学的创建。与文学的结缘,则始于在比利时读书时。曾创作了《伤残的树》、《无鸟的夏天》、《凋谢的花朵》、《吾宅双门》、《早晨的洪流》、《凤凰的收获》、《春风沐雨》、《拉萨,开放的城市》、《回面》等作品。由好莱坞拍摄并轰动一时的《生死恋》,亦改编于她一部自传体的小说。而笔名“韩素音”,则又是“汉属英”之译音。其寓意,亦恰如她一篇文章所写的:“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

  而我对她更深入的了解,则在十年后的1995年。当我们再次相逢时,我想,她肯定早已忘了我。但她那亲切的笑容,却又不见丝毫的生疏。尤其是当她问我是否还在写海,并让我在她的笔记本签下我那“海狼”的绰号时,就更不能不钦佩她那惊人的记忆力。而使我更感动的,则是她对《百年海狼》的期望与激励。她说,以我的生命体验,这部小说若能成功,仅题材就将是中国独有、世界亦少见的。另外,为使国外的读者了解我,她还将亲自动手翻译我的一些作品。于是,就有了1995年5月1日我写给她的那封信:

  “尊敬的韩素音女士:您好!

  “十年前见您,今又得以相聚,不能不说是人生最快慰的事。我敬重您,不仅您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有您对中国的一往情深。

  “您走后,一些报刊对您和天津作家的聚会曾作长篇的报道。您说我比您女儿还小一岁,我不该言老,这一细节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而我的心之震撼,又是文字难以形容的。我不否认,在心态上有早衰的迹象。我也确实活得太累。我是‘海狼’,在惊涛骇浪中泡得太久。这还不是我的全部,此前我还是考察队的探险者。我从十六岁就在亘古洪荒的雪域戈壁奔走。我被野兽袭击过,渴极了喝过马尿……我的经历与感受,很多来自地球上鲜为人知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的作品,除文学还有科学的纪实。如长篇小说《雪人部落》就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死海惊奇》和《聚鲸洋》则因其特有的海洋景观及忧患意识,得到文坛和海洋学家的看重。遗憾的是,限于精力和才情,我又很难在创作上以更好的抒发与展现。

  “您说要帮我把作品介绍到国外,这自然是我求之不得的。我激动,不仅是能否让世界更多读者知道我的作品,我更感动于一位八旬老人博大的慈母之情怀……”

  随信,我还寄了几本书。不久,就收到了她的回信:

  “王家斌先生:我已收到你95年5月1日的信,还有你送我的五本书。非常感谢。我将在今年夏天读它们,并努力知道,怎么正确翻译它们。因为,翻译中文并不是很容易。

  “我被你的来信深深打动。你曾经有过比较艰难的一段生活,但我也同样有一段这样的生活。我也曾受打击,我一直非常贫困。我有一个孩子需要抚养和照顾。我想,这是一件好事,不是一件坏事。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作家能理解生活的程度,远远超过那些从来没有受过困苦的人。

  “自从我5月1日从中国回来,我一直非常、非常忙。很高兴能原谅我迟迟回信。我现在要去美国,但我会在7月12日左右回来。我将带两本你的书在身边,在飞机上读一读。这些书,是4天前刚刚收到的……”

  虽时隔多年,再读此信,我仍是说不出的感动与惭愧。感动的是,当时我正为后来曾为读者关注的长篇《百年海狼》的搁浅而苦恼,而她的信,恰如雪中送炭;惭愧的是,当时吾虽年富力强,心态却远不如韩素音这样的老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