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倾听远去的军号声(陈先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6日10:59 来源:文学报 陈先义

  《军号嘹亮》 单看这个书名,就会让人怦然心动。这是蔡多文将军40余万言的散文新作,粗略一算,从他第一本作品集 《逆境中的人生之路》 出版,到这本 《军号嘹亮》 为止,这已是他的第十部散文集了。大凡有过军旅体验的人,对军号都会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只要你当过兵,无论你在何时何地,一听见军号声,立刻就会觉得热血喷涌、心潮澎湃。

  听惯了军号的人,没有军号声就会显得生活乏味和寂寞,就会觉得缺少节奏和旋律。相比较于今天那些由广播喇叭播放的军号录音唱片来说,我依然怀恋并且更为喜欢过去那种由号兵手握铜管、直接吹奏出的军号声,就像今天的人们不会喜欢舞台上的假唱一样,总觉得唱片的演奏失真,缺少了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我曾经这样想,终有一天,军号会像骑兵正式退役一样永远地在军营消失。但我同样也相信,作为激发斗志、催人奋进的英雄旋律,军号声将永远回荡在军人的生活中、流淌在军人的血液中。因为这是一种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精神象征,它更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奏鸣。

  阅读多文将军的这部 《军号嘹亮》,还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一个关于军号的故事和那个难解的谜团。2008年暮春的一天,我应邀去苏南驻军某部采访,这支部队就住在当年新四军机关所在地的茅山遗址附近。陪同我的军区宣传部一名同志说,去参观一下新四军抗战纪念馆吧,去那里可听一听茅山军号,它能让人欣赏到60多年前的真实战地交响曲。在好奇心驱使下,我们一行去了茅山。真没有想到,正是这样一次偶然的茅山之行,使我认识到军号与英雄的历史曾经是那样地密不可分。

  茅山望母山顶,只见一座36米高的新四军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耸立在青松翠柏中。碑后的广场上,是一匹仰首的战马和陈毅将军的全身雕像。参观展览后,按照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指点,为了表达对先辈英雄的怀念和祭奠,照例要在纪念碑广场上燃放一串鞭炮。就在鞭炮声响起时,奇妙的事情就突然发生了:伴随着鞭炮声响,迅即在四面环山的空中响起了一阵阵连续不断的“滴滴答答滴、滴滴答答滴”的嘹亮军号声,持续时间长达数十秒。凭着军人对军号的熟悉,我们一听这是真正的来自金属乐器吹奏出的声音,其旋律节奏与鞭炮声响迥然相异。仔细辨听,还有更奇妙的事情,伴随着嘹亮军号声,竟然还夹杂有类似战场的冲锋呐喊声。这一切,构成了一种近似原生态的战场交响曲,听起来如同军事题材影视剧的同期声。我们非常纳闷:按照声学、物理学原理,如果因为山崖峭壁在山间的回音或共鸣,反射回来的应该还是鞭炮声,而这里为什么却是如此清晰的军号声和战场呐喊声呢?

  纪念馆主管历史研究的同志说,抗战年代,就在如今纪念馆的所在地,新四军部队与侵华日军确实有过一场恶战,并且当时敌我双方都有较大伤亡。对于这场战斗,当地党史馆存有详尽的史料。但是,这让人生疑的战场军号声及呐喊声又是怎么回事呢?奇妙的号声是在1997年一次纪念活动时被偶然发现的,以后的许多年都是一个难解之谜,并演绎出许许多多的神秘传说。后经多所高校的声学教授们现场探测,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符合科学规律的自然现象。要形成这个现象,必须具备特定的自然条件,而茅山的特殊环境造就了这一现象。当年那场抗击日军侵略者的气壮山河的战斗,因周边特殊的山岩及特殊地貌,以及山石的矿物质元素作用,这一切,为声音创造了特定的存储条件。

  这或许也是多文将军以《军号嘹亮》 为新作命名的缘由吧。他用手中之笔在寻找、在追忆、在回望、在记述,试图重现自己刚刚走过的、让他魂牵梦萦的43年军旅生活片断,去激活那一个个让他难以忘怀的激情燃烧的日子,去刻录那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人生影像。就像新四军为茅山崖壁留下的嘹亮军号声一样,多文将军用书写的方式回放了一段自己的军旅历程。嘹亮的军号声,唤起的不仅仅是我们对往事的追忆和深思,更是对美好情感的怀念和珍惜。

  (《军号嘹亮》 蔡多文/著,花城出版社2012年8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