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学的回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3日1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荣来

  此前若干年,读者对于文学,显现出渐行渐远之象,不再那么热爱,甚至日渐冷漠。

  五六年前,曾有一种说法说如今“文学死了”,乍听不敢相信,但千真万确,有人真的是这么说的。如果说,这是一种极端之论,但社会上不少人,对文学不怎么感冒,也是千真万确。

  去年10月,王蒙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转述某作家的话说,现在只有陕西有人冒充作家,别的地方只有冒充大款大官,没有人冒充作家的。还说,作家叶兆言为了托一个人办个什么事儿,就去找那个管事者。他带着自己的好几本书,一到那儿就送上,那位管事者一看,就往旁边一扔,说这一天不知道多少人给他送这个。叶兆言是叶圣陶的孙子,连这么有来历的作家,送书都不管用。

  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初,长篇小说《红岩》一出来,买书的人排长队,从王府井新华书店一直排到了东单。那时好读书的人多,作家地位也高。80年代送《基督山恩仇记》,还是托人办事的重要礼物之一,就跟现在送两箱茅台差不多。现在读者不看好文学,作家也就随之贬值了,吃不开了。

  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后曾说,读者远离了文学是正常,一时间文学失去了辉煌,作家桂冠的光芒有些黯淡,也是很正常。作家或许也应该自问一下:我创造了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吗?作家应像巴金所说,要给人以光热和希望。

  清醒的有责任心的作家,不会因冷漠的思潮而停滞对文学的追求。莫言就是这样的作家。莫言认为现在文学相对边缘、落寞,比较正常,没什么坏处。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写作,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读小说。“你不可能再幻想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样,搞一个诗歌朗诵会在首都体育馆万人还满座,一部短篇小说出来千人传颂,天天像过节一样。那是不正常的。”

  正是这种心态,使他从容面对文学现状,冷静看待读者的阅读心理,进而静心创作真正意义的文学,塑造出富有人性的真实人物,编织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色彩的故事。他无意追求伟大,却创造了一个伟大;他无心创造空前效应,却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他不指望“洛阳纸贵”,却造成举世纸贵。上世纪80年代初的盛况,现在在莫言身上得到再现,影响所及甚至到了国外。此现象不仅莫言没想到,国人也大出所料。

  尽管莫言相信,“莫言热”会很快过去,但莫言让文学回归读者心中,却是可以预料的事。事实上,一夜之间,有千千万万的读者,已在莫言作品的引领下,重新走向了文学的殿堂。优秀文学的魅力,正在吸引着广大读者。把与文学渐行渐远、甚至根本远离了文学的读者拉回来,需要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很微弱,有时也很强大。莫言获诺奖后的这些天,我们看到的是后者。

  日后,当我们回首21世纪的“莫言现象”之时,我们将会感到它对文学发展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有它自己的地位,应该有它绚丽的一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