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本土科幻,小圈子难成大产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3日09:39 来源:人民日报 周飞亚 马龙

  中国科幻专刊30日将全球发行,“走出去”难掩国内科幻产业化困局

  本土科幻,小圈子难成大产业?

  图为《钢铁侠》、《三体》、《星际争霸》、《阿凡达》、《蝙蝠侠》等著名的科幻作品。    蔡华伟制图  图为《钢铁侠》、《三体》、《星际争霸》、《阿凡达》、《蝙蝠侠》等著名的科幻作品。   蔡华伟制图

  阅读提示

  中国科幻作品终于“逆袭”欧美市场了。据悉,香港《译丛》杂志将于11月30日全球发行中国科幻专刊,其中包含13篇精挑细选之作。此外,美国《科幻研究》期刊更计划在明年初推出中国科幻研究专号。这是继《三体》系列英文版权签售以来,中国科幻向世界的又一次辐射。

  然而,“走出去”的胜利依然难掩国内科幻产业链的初级现状,原创乏力不说,更加拖累了影视、游戏、动漫的改编可能,让产业始终零敲碎打、难成气候。面对好莱坞的科幻“奇兵”,中国科幻如何突出重围?

  缺供给

  原创作品少致影视、游戏改编受阻,产业不成熟令投资商兴致匮乏

  你可能对这些美国大片耳熟能详:《蝙蝠侠》、《钢铁侠》、《生化危机》、《星河舰队》……它们的“出身”各不相同,有的源于小说,有的来自漫画,有的则改编自一款游戏。然而,它们却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同的产业:科幻产业。 

  相形之下,中国的科幻产业版图,仍囿于一隅。 

  想看改编自中国科幻小说的大片?没戏。唯一火了的《三体》系列,改编权虽然卖了出去,但其作者刘慈欣却坦言:购买改编权的公司一半以上是为了囤货居奇,短期内不会改编成影视剧。 

  想玩中国自主开发的科幻游戏?很难。“国产游戏中纯粹的科幻游戏几乎为零。”北京无限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游戏首席剧情策划师杨陌介绍说,“制作科幻游戏相对来说技术问题更多、投资风险更大;可供改编的科幻作品也太少了。”

  想看中国原创的精彩科幻动漫?还早。对比美日动漫的强势,国产动漫创作本就起步晚、发展弱,更何况科幻并不算动漫界的主流题材。

  创作型项目尚且如此,产业链下游的科幻玩具、科幻主题公园等衍生品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对此,科幻界也在采取行动,努力改变上述行业“各自为战”的现状,将产业链整合起来。创办于2010年的华语科幻星云奖就是一个尝试,在评选出年度最佳小说的同时,邀请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的人才参与,为他们搭建起合作的平台。不过,据主办方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透露,虽然每年都能评选出不少优秀小说,但投资商们似乎兴致不高,科幻产业链的建立与成熟尚需时日。

  难做大

  科幻文学仍囿于小众,文化之“根”尚浅,现实关怀不足

  中国科幻产业为何迟滞不前?杨陌的解释或许能折射出业界人士的普遍心态:“科幻在中国还属于小众,没有人愿意拿着资金去赌博。”

  广大的受众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幻小说刚进入美国时曾是地摊文学,其两大特点——极强的故事性与极广的读者群,为后来的科幻动漫、影视、游戏及产业链延伸打下了基础。

  而在中国,科幻文学还没找准自身的定位。虽然刘慈欣曾明确提出“科幻应该是通俗文学”,但他的作品显然还是更偏向精英化的读者群。即便在对于《三体》系列的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看不懂”的声音。

  从小众走向大众并不容易。按照文学发展的规律,一部优秀作品的流行往往可以带动起某种类型文学的整体发展。人们也曾在《三体》系列身上寄予了科幻文学“领头羊”的期望。然而,与高评价不相称的是40余万册的低销量,让人叹息作家“只赚了吆喝没赚钱”。对比盗墓、穿越、仙侠等类型小说常达几百万册的发行量及其带来的改编潮,中国科幻文学仍然没能走出小众怪圈。

  何以如此?“科幻文学的科技含量较高,对很多读者来说确实有困难。”吴岩做出了解释。但他认为中国科幻并非没有大众化的作品,钱莉芳的《天意》就是其中一例:作品中没有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复杂科学理论,并具备了“穿越”这样的流行小说元素。

  《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则认为,《天意》的成功更在于找到了传统文化之“根”。作为舶来品,科幻文学不能只重科技畅想,只有融入更多中国文化元素,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此外,姚海军认为科幻文学也应该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西方人关心的问题与中国人不同,比如他们更关注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而我们却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好的科幻文学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   

  美籍华裔作家、《三体》英文版译者刘宇昆的短篇小说《手中纸 心中爱》,同时摘下了2012年度全球科幻双桂冠雨果奖与星云奖,这篇小说似乎就是对姚海军这番话的最佳印证。小说讲述了在美中国移民一代与移民二代的文化冲突,其中的核心意象折纸充满了东方色彩,可以说是文化意蕴与现实关怀的绝佳结合。

  专家坦言,原创科幻文学自身偏弱、缺乏足够的受众,已成为科幻产业的拦路虎。

  求突破

  国外科幻作品已代为培育市场,后继者可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家与读者都还不成熟,自然无法产出很多好作品,开辟很大的读者市场。”姚海军这样解读科幻创作的困因。

  科幻文学固然没能为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康庄大道,但除了作品自身的原因,影视、游戏的改编在技术、人才等“软件”条件上也有所欠缺。“就拿科幻电影来说,制片人对‘科幻’这一概念的理解相当重要。而我接触过的一些制片人理解很片面,认为有个机器人或者飞碟就算是科幻了。”姚海军直言。

  更有人注意到,关于科幻的小众,似乎还存在一个悖论。

  《黑客帝国》、《阿凡达》、《盗梦空间》……美国的科幻大片每年都能从中国银幕吸金无数;《星际争霸》、《光晕》、《质量效应》……国外科幻游戏被中国玩家热捧的现状,也有力地证明了赢利的空间。

  由此看来,在中国,科幻迷也许是小众,但科幻产业市场的蛋糕已经足够大。只是国内相关行业的实力不够,还不足以去分一杯羹。可以说,国外科幻产品已经代为培养出了一批消费者,他们缺少的不是对科幻的热情,只是缺少好的本土原创作品。

  这一现状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科幻产业或许能跨越“先以小说文学培养出大量受众”这一阶段,让小说、影视、动漫和游戏产品齐头并进,互动发展。忧的是,从各方面的尝试来看,大部分相关企业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但在巨大的商机面前,中国科幻产业的“黎明”不会永远“静悄悄”。不断的尝试会不断地积累经验,甚至有人认为,我们已经走到了腾飞前的临界点。

  科幻人才的培养现状让吴岩感到乐观:“每届星云奖上我都会见到一些热爱科幻并充满才华的年轻人,带来他们制作的科幻动漫或短片。同时我也会邀请一些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接受科幻的熏陶。”

  “老一代导演和制片人的知识结构、观念、习惯等可能已经很难改变。”姚海军也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我认为他们很快就能成长起来。也许他们中间会出现中国的卡梅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