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异质融合的文化构建

——由《道德经》的海外传播而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0日07:30 来源:人民日报 刘琼 王芳 崔悦

  核心提示

  一种哲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正如一支文明之水不能滋生汪洋大海。搁置文明冲突论,举起文明融合论,在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诺亚方舟上,各种文明需要建立一个沟通、欣赏和相处的规则,确保人类命运之舟的平衡和安稳。

  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全球性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似乎证明了中国当代文化在“沉寂”、“被异化”和“陌生化”了半个世纪后,已经“赶上”和“抓住”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节奏。有人说,这是文化认同的折射。文化或者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实现传播,这种传播既有自在性,又有自觉性。以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为例,早在唐代《道德经》就被翻译为梵文传到西方,19世纪以来,随着法文译本、英文译本、德文译本等先后问世,《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近300种,涉及几十种文字。《道德经》作为人类文明的杰出成果,受到欧洲知识阶层的认同和追捧。今年10月3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吟诵会”上,50多个国家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及工作人员给予《道德经》这座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以极高的评价,“《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原典中篇幅最短、思想力用意最丰富的著作,用东方哲学拯救今日世界,甚至成为一种学术理想。”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正如“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吟诵会”总撰稿刘世民所写,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宝典之一,可谓中国国学的根基,它对中华文化的滋润涵养,其功至伟。深入挖掘《道德经》的思想精华及其当代价值,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营养,对传承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道德经》的和谐精神而发展的“和合”文明观——千差万别的事物对立依存于统一的和合体,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一被学者评价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思想成果,创造了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同时,也为世界多样性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竞争和相互生发,注入了活力和营养。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是其立足世界的本质性的符号和特征。因此,当21世纪这个“经济和信息一体化时代”到来,整个世界的时空距离急剧缩短,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频繁密切,代表根性的文化既是交往的工具,也是交往的内容。信息通畅了,文化的差别是不是消失了?肤色的不同是不是消弭了?近年包括近日来世界政治局势的不安和对峙并没有给出肯定答案,排除固有的利益争端,包括宗教在内的根性文化的差异性不仅无法忽视,而且更加突出,比如进取扩张、危机感强的岛国文化和“广土众民”、“自成体系”的大陆文化具有沟壑分明的差异特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关于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精神信仰的基本取向,决定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艺术领域对于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的基本判断。什么样的东西值得珍惜,什么样的生活有意义,什么样的思想能够被认同,都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直视、承认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合理性,而非借口某种文化或者文明优越并以此凌驾于其他文化或文明之上,文明与文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基于这样的共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得到了理解和热爱。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等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都对老子思想感兴趣,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从中受到启迪。

  在中国学者余秋雨看来,20年前美国人亨廷顿喧嚣一时的 “文明冲突论”,近年来之所以遭到许多严厉的学术批判,是因为冲突论对文明的多样性存活做了三个错误假设:设想人类的每一个文明部落在文化归属上只能是单一的,而人类发展的世界史证明文明的归属和选择是多重的、叠加的;设想不同文明之间的边界是一条条水火不容的封闭式断裂线,事实上所有这些边界是多孔的、互渗的、松软的,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甚至大同小异的;设想每种文明的传承都是保守的、凝固的、复古的,事实上,世界上多种文明都在忙着创新、改革、广采博纳、吐故纳新,“一切活着的文明都很不确定,一切健康的文明都日新月异”。

  承认、重视、鼓励文明的差异性发展,疏通、开凿文明交流融合的渠道,放下文明冲突论,举起文明融合论,让万条支流充实和丰盈,奔涌向前,汇聚、滋养、丰富、构成人类文明这条波澜壮阔、百舸争流的宽阔大河乃至汪洋大海。

  从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一旦深受“文明冲突论”和“人类进化论”影响,很自然地会产生“国强必霸”这一顾虑。进入21世纪,中国这个沉睡了一个多世纪的东方古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的焦点。正如德国《世界报》刊文所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是指明国际政治走向的一件大事”,在世界各国对中共十八大政治走向密切关注的同时,“经济大幅复苏的中国势必重新划分全球利益格局,成为人类和平的隐忧”这类论调绵延不绝,既让世界恐慌,也让中国委屈。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表明,文明的发展形态和选择指向是多重的、叠加的,而非单一的、线性的。以中国为证,“它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中国在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没有建立过侵略性的政权。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和平主义精神约束了它的外向扩张。” (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和菲利普·李·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因此,400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经过整整30年的考察实践,在晚年著述的《利玛窦札记》中写道:“虽然中国人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都从来没有想过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政府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与欧洲很不相同。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有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尚中贵和”的伦理认识要溯源至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创造和传播。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过去疆域明晰的国家和种群,相互之间的公共空间剧增,人与人的距离缩短,在这艘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诺亚方舟上,各种文明需要建立一个沟通、欣赏和相处的规则,确保人类命运之舟的平衡和安稳。

  作为“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开篇之作,“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从2006年开始,经过了约3年的创作和排演过程。2009年和2011年,它曾分别在北京和香港演出,这次巴黎之行是它首度走出国门。咏诵会以原文朗诵、原创歌曲演唱为主,配以音乐、舞蹈、书法等多种形式,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同时,又深入挖掘《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传达《道德经》在建设人类当代精神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道德意义。从中国现阶段来看,这是一个文化“转型碰撞期”——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镇化进入加速期,经济社会转型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国际地位进入上升期,同时,思想文化进入碰撞期。在不同层面,关注文化的表达,成为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参加此次演出的朗诵艺术家方明也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意义重大,以活动为载体,向世界传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传达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渴望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良好愿望。

  “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是一种自觉的文化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沟通,需要我们运用更加灵活和创新的艺术形式,向西方观众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和永恒魅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显莉认为,“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通过研讨、展览、演出等各种形式,推动考察及互访,开展了‘中欧文化对话’、‘中美文化论坛’等一系列高质量创品牌的文化交流活动,因为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学术界在文化‘走出去’中担负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学者、知识分子有责任和义务,搭建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平台,致力于有深度的文化传播。” 

  一种哲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正如一支文明之水不能滋生汪洋大海。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强势推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如何正确认识人类自身,合理处理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这个历史阶段人类的认知智慧。今天,异质融合的文化构建,似乎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