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作家和批评家勾肩搭背未必是好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9日10:46 来源:羊城晚报

  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缺少一种紧张关系

  经常听到一句话,说是文学批评应该引导创作。这句话说得对不对?可以说非常对,绝对对,但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辨析。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清楚文学批评究竟怎样引导创作?从广义上看,当前的整个文化生态,就足以引导塑造创作,决定哪些东西能出来,哪些东西出不来。所以说,文学批评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作家也并不是嗷嗷待哺等待批评家去引导。

  我曾经和很多作家开玩笑说,他们的大问题是太怕批评家。面对作家,批评家的确常常做出不屑的样子。很多时候那是他们表现给作家们看的,因为这涉及他们的职业自尊。作家们未必不明白这么一回事,但以我对他们的了解,他们中很少有不怕批评家的。这怕是哪来的呢?说到底是因为批评家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话语权力,这些人参与评奖,参与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他们在权威媒体发表言论,这些都对作家们构成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批评家们总感觉自己很委屈,他们想,自己说话谁会听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把自己想得那么弱,就没那么对了。以我的了解,作家们对批评真正不在意的其实很少见。某种程度上看,作家往往是太在意了。所以,他们要努力搞好和批评家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到处是一派和谐的景象。其实,这就是问题所在。以我看,要说中国文学有问题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缺少一种紧张关系,一种有真正创造力的紧张关系,一种很紧绷的东西。

  当然,看到作家和批评家勾肩搭背的,也未尝不可。我们毕竟生活在人情社会里,再说,批评家又不是法官,也不是非得做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才好。但这对真正的文化创造未必是好事。有一句话不说么,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在文化创造上,作家们才拥有最大的权力。相比之下,批评家在生活面前显得苍白,评论家并没有掌握什么创作的秘密,他们那些批评的经验,全是从以前作家的创造中总结出来的。对他们这一套,作家完全可以不买账,你完全可以挑战过去的那一套,创造出以前根本没有过的东西来,看批评家能拿你怎么办?

  作家在公开场合,很多时候都一副闻过则喜的样子。能闻过则喜当然很好,但这样下去,被批评后作家们能真正有所得吗?文学创作会越来越发展吗?我们的整个文化生态会变得更具创造力吗?我想是不会的。所以,怎样建设一个正常的和健康的批评文化生态,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说话的能力和说真话同等重要

  像我们经常说到一个词叫道德底线。我常觉得,底线其实是最难达到的,最基本也是最难做到的。全都说真话,做得到吗?所谓批评的最低要求讲真话,恰恰是很高的要求。不过,我们不一定都要说真话,但至少可以不说假话。我在中国作协工作,经常主持研讨会。我发现大多时候都是一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但实际上有那么好吗?所以,当我看到大家在会上有争论,总是鼓励当面吵起来,当然吵归吵,吵完之后必须握手言和。我总觉得这样的争论对文学批评的建设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强调了伦理建设。此外,我们还得说说批评的能力建设。不说这比伦理建设更重要,其实至少是同样重要。比如,有一天我们大家都开始说真话,说了真话是不是说批评的目标就达到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傻话也是真话,所以除了说真话,还要说有水平有见地的话。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说傻话当成了说真话。说实在,有些故作姿态的很凶猛的话,看起来振振有词,还横行霸道,这简直是对我们智力的侮辱。不过,说傻话能得到更多的围观喝彩,媒体多多少少也喜欢,所以它很有市场。以此看,我们一方面要鼓励说真话,一方面还要鼓励大家像王朔说的那样好好说话。好好说话就包含了对能力建设的促进和期待。

  当然,不是说好好说话就要大家搞批评都要费厄泼赖,要这样也确实很乏味。有些文章写得真尖刻,但你看得出写得很聪明,也有自己的洞见,让你读了感觉特别爽。但很多文章的确很烂,有些作家看到这样的文章很生气,问我要不要回应。我就说,对这么蠢的话,你怎么回应?你回应了,就是把你自己拉到和他一样的低水平。所以能力建设很重要也很难。它要求参与评论过程的人,对文学有深刻而广阔的理解。这对真正的批评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的文学一度处在持续不断的脉络和谱系中,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还有既有的评判标准,我们还有现成的一套东西来对付。但问题是,我们当下的文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到了这十几年,原来一条线上的东西散开了,它不再是一个谱系上的东西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对文学的理解真的很窄,我们对很多东西没感受力,所以你会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很有一部分批评家,他们一年到头就盯着那么几个作家,其他的权当没看见。这不是说,他们真就对少数几个作家那么感兴趣,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评论其他作家的小说,那不在他们的能力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建设固然重要,能力建设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危机,比说真话的危机更大。

  批评目的应该是建设性创造性的

  前两天,有主流大媒体来问我,现在每年出版长篇小说3000多部,为何伟大作品却越来越少?我就说反过来问,如果一年出版的3000部作品里,有300部是伟大作品,你觉得正常吗?要是你觉得3000部太多,那出300部,30部,是不是说伟大作品就更容易出现呢?真正的艺术创造就如同大自然,要不许长草,也不许长小树,那可能连大树也生长不了。大自然要的就是杂草丛生、万木葱茏的气象。再比如,是不是你成不了郎朗,就不该让你弹琴?其实,如果没有2000个未必成得了郎朗的人在弹琴,那恐怕连一个郎朗也出不了。所以,就文学来讲,一定的量是需要的,尽管这里面一定有大部分是垃圾。但一个不允许出垃圾的文化,你指望它能出大作品吗?实际上,任何一个文化生态里,永远是好的、弱的、差的占多数。所以说,一年出多少作品,真不是需要我们操心的事,一年是出这么多小说了,这当中绝大多数大概都出不了家门。还有很多作品,是人家自己掏钱出的,他出书给自己留个纪念,那也是他自己的自由。

  这样,你还会认为我们只需要伟大的、好的作品吗?精华永远是少数、少量,是随机选择选出来的。所以,伟大的批评,对文明至关重要的批评,就是要有力地告诉大家,这3000部里,哪些你根本就不要看了?当然,你要能说服人,这毕竟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可能有七个人、八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参与批评过程,都认为哪些是不要看的,哪些是需要看的,你就能明白我们文学里真正好的创造是什么了,就能对整体的文学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所以,批评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不是谁出名了,你就得批评他。当然,我们不是说,大作家、好作家就不可批评。但你得明白批评的根本目的从来就该是建设性、创造性的。我们的首要任务就在于通过交锋、对话、争鸣、讨论,不断确认我们的文学和文化中珍贵的东西。

  (李敬泽 傅小平根据演讲录音整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