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许海峰的枪》:精神的力量不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9日09:25 来源:光明日报 王兴东

  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的射击场,在世界的目光下,这位来自安徽省的许海峰,他是用枪来说话,用子弹来书写,中国人的枪法是世界第一,金牌理直气壮地收入囊中。他用这支枪,为中国人雪耻,实现了中华民族奥运的第二个梦想。这是人和枪的一次零的突破,《许海峰的枪》,顾名思义。

  体育电影难写,写射击队的就更难写了。电视体育频道比赛直播比电影更真实精彩。那么电影主要写什么?当时许海峰名不见经传,1984年没有留下更多的影像资料,这就给电影留下了表现的空间,主要是写人物性格,写人和枪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一次表现体育射击题材的电影,也算零的突破。

  当我随北京市广电局到美国洛杉矶宣传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时,没想到这部电影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为了宣传刘长春的电影,许海峰被邀请来到洛杉矶,我和许海峰有了亲近的交流。在第十届全国政协期间作为委员,我们之间有所接触,但我并不了解他的成长道路,曾认为他有军队的背景,神枪射手没有一位不是用子弹壳“堆”出来的。当他告诉我,参赛两年前,还是安徽省和县供销社卖化肥的,我很惊诧,戏剧性立刻浮现在眼前,为什么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出在安徽省和县?他是怎样用手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写许海峰的电影也许不像商业片那样有票房。但是,从长远目光看,对记载中华民族的形象和体育历史是有价值的。《许海峰的枪》表现“一个人和一支枪,一个金牌和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县城卖化肥的供销员怎样成为奥运冠军?这是电影要回答的主题,对于今天进入市场竞争的年轻人,特别是失学的、失业的、失恋的、失望的青年人,都是一针强心剂。

  奥运会造就英雄,英雄创造了精神,而艺术的本质就是要再现人的精神。从刘长春参赛,到许海峰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同在洛杉矶,整整等了52年。

  我有幸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和奥运第一夺金者,创作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许海峰的枪》两部电影,再现中国人的奥运两大梦想。这些历史的记忆,对于当代年轻人已经成为久远的故事,今天中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位,有人认为无需用奥运金牌来证明国家的实力和民族的自信。

  世间任何物质的东西都可以消蚀,唯有精神的力量是不朽的。正如拿破仑所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是能战胜利剑。”一个醉心娱乐和物质享受的民族,是不堪一击的民族。“零的突破”是由无数的中国人在奥运征程中,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创造出来的极为可贵的精神能源。

  写许海峰的电影必须经过他授权,要用其真实故事,被允许进行艺术加工。我和制片人王浙滨、导演王放放去安徽省和县深入采访,当年他卖化肥的仓库还在,听他母亲、弟妹、同学讲他成为射手的往事,也讲他初恋的故事。他打鸟的铅弹不够用,为了省钱,母亲和弟弟拣牙膏皮,那时的牙膏皮是用铅做的,在锅里融化后,再浇成铅弹供许海峰射击用。

  我们采访过当年他的知青朋友,在当知青做赤脚医生时,许海峰还给妇女接生过孩子,抢救过喝农药自杀的村妇。在和县,人大周绪贤副主任引导我们,参观了乌江霸王祠,“霸王别姬”自刎的地方就在和县。还有刘禹锡写“山不在高”的陋室铭。下去采撷,才有收获,才能感觉到这里的人文风貌,感受长江岸边的沃土养育英雄成长的温度和环境。

  剧本写作出来后,朋友潘阳给莫言先生谈起了许海峰,他写作很忙,低调处事,也许是因为许海峰从安徽和县底层成长的经历,感动了植根于山东高密县的著名作家,莫言先生欣然为影片题写了片名。

  这部电影就要与观众见面之际,传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回看这部电影真是很有意义,许海峰用枪将子弹一颗颗射在奥运赛场的靶纸上,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奥运冠军;莫言用笔勤奋创作出为世界喜欢的小说作品,成为中国籍第一位获得世界级诺贝尔奖的作家。我们的影片留下了两个人“零的突破”的奇迹,这说明了,无论是体育还是文学,“零的突破”的原动力是来自那方养育他们的乡土,凡是接地气的,都是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作者为电影《许海峰的枪》编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