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新活力:文化现象一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4日11:3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抗抗
张抗抗张抗抗

  编者按:

  十年文化大发展十年文化大繁荣,文化艺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在每个文化艺术行业之中,存在于每个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心里。正值十八大召开之际,本刊邀请多位政协委员,请他们写写他们心中的文化发展与繁荣。

  文化生活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无论一部书、一出戏还是一场音乐会,都可能成为某个个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标志,但对于社会这个大写的人来说,或许只有能将大多数人卷入其中的文化现象方值得铭记。若是描画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面貌,近十年来的种种文化现象,经由“格式转换”与“内容置换”的双重改变,呈现出现代社会热衷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质。各种文化事件,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们所追逐、热爱并风靡一时的“事件”,主角如走马灯般轮换,而看客立即就忘记了那个刚刚谢幕的演员。无论它们具有消费时代何等强烈的娱乐性和商业性,但在这潮起潮落之中,总有一些由外及里、触及到旧体制的深层变化正在发生,并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印记。

  令人印象深刻的“国学热”当居其一。(其实我更赞成使用“传统文化”这个概念)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逐步提升,走出片面的批评性反思,而从更具“同情”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与开掘,唤醒其中蕴含的与“现代性”相契合的力量。这在象牙塔里早已是一门重头课,但相关研究与成果真正走向社会的大舞台,可能要从各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讲坛”开始。现代媒体的传播效应令人惊叹,这些以传统经典或历史流变为话题的言说,使得对于普通人而言原本刻印着深奥隔膜等标记的古老“国学”,突然以亲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打破专业门槛,大步进入民间的视听,征服了无数受众,而出版业也迅速跟进,继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畅销的传奇。应该说,“畅销”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庞大深邃的领域相比,不免带有快餐气息,当《论语》或历史出现在电视里的时候,也许已经损失了太多原初的意味。对于普通人而言,“国学”在极高的热度下面,仍然充满了阐释与评价上的复杂性。此番“国学”大普及的正面价值,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陷得以弥补。在全球化的时代,原有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断裂与迷失,可能是人类普遍的问题,对于一个拥有灿烂传统文化的泱泱大国,在经历了以往百余年的挤压与失落之后,更显得格外尖锐和痛楚。广大普通受众对历史掌故、知识与文化解析投注莫大热情,体现了一个民族寻找精神家园、重塑民族自信的热切追求。

  “选秀热”当居其二。如果说在上世纪末,被称为天王天后的明星曾经是娱乐文化的偶像,那么这种局面在近年有很大改变,与那些离普通人距离遥远的明星不同,一些新的平民偶像就从人们身边冉冉升起。“超女”是个标志性的词汇,意味着一个新的娱乐时代的开始。近年的“达人秀”紧追其后,发掘出更多传奇人物。那些为人们所追逐与热爱的明星既熟悉又亲切,而正是每一位“粉丝”用自己的短信促成了她们的诞生。类型丰富的电视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同时,也因格调高下不一,品质良莠不齐,被人们质疑和诟病,选秀的明星也会光环褪色而遭到喜新厌旧的大众的抛弃。但必须承认,大部分“选秀”节目仍然是实现梦想的地方,这个梦想既属于“粉丝”们,也属于PK台上最后的成功者。只有民众的广泛参与,草根明星的梦想方能成真,而这才是“选秀”节目最本质的生命力所在。智者担忧,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不足,平民的上升渠道阻滞,将构成严重社会隐患,“选秀”门户大开,广纳兼容,恰到好处地疏通了淤塞,使每个怀揣梦想的个体都有希望依靠自己的某一方面的实力与勇气而收获心想事成的美好。“选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希望,甚至已经让原本不善于表现自我的中国人普遍变得大胆起来,如果说“作秀”意味着善于表现自己,那么这是选秀节目带来的一个褒义词。

  “微博热”当居其三。科技改变生活,互联网改变生活,都是老话了,而我们在近十年来见证了太多的科技与互联网提供的新奇迹,其中每一次变革都使人们猝不及防。“织围脖”在开始时,似乎只是又一项新奇的玩意儿,仿佛只适合私人化的喃喃自语,属于小的朋友圈子里的社交工具。即使跳出小的社交圈,“微博”满足的也只是人们倾诉与围观的愿望。在只言片语中,我们听见的是一些名人或者非名人在那里谈论自己个体人生的经历、感受和小小悲喜,名人接受粉丝围观注目,非名人则达成与不确定对象的自如倾吐与通畅交流。但是转眼之间,微博飞快跃升为最为灵活快捷的信息平台,一张图片和几句话的传播速度,有时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基础上,更为厚重的关怀也继而出现在了这个平台上,如对于疾患孤残的爱心救助,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甚至介入具有严肃社会责任的话题讨论,微博发挥的功效,远远超过了传统传媒的想象,而少数名人微博的力量,有时已经并不亚于一家电视台或者一张报纸。从见证真相到影响行为,从传递世间趣闻逸事的轻灵到彰显爱心良知的厚重,微博可谓无所不至,屡屡发挥近乎神奇的效能。固然,鱼龙混杂在所难免,莫须有的谣言,浅薄猥琐的炫富,低俗无聊的“自我展示”甚或打色情擦边球,也常常出现,污染视听环境,给社会心理制造冒犯与困扰。但瑕不掩瑜,关注民生与社会公正,培养公民意识与责任,仍是微博毫无疑问的主旋律。所谓“沉默的大多数”渐渐化入历史,一个全民发声,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监督的公民时代,初见雏形,呼之欲出。

  “网络文学写作”当居其四。一位署名“痞子蔡”的写手,以连载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小说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而从此中国用来描述作家的语汇里,新出现了“网络作家”这个词。当他们最初受到追捧的时候,习惯了传统纸面阅读的人们并未太多留意。记得2000年秋季我在纽约的一次文学讲演,选择了“中国当下的网络文学”作为讲演题目和内容,一位著名学者当场向我提出了委婉善意的质疑。事实上,按照严格意义的文学作品审度,初期网络小说以浪漫情调与迷惘爱情取胜,容易赢得校园青春群体的青睐,对于相对成熟的读者,其整体内容的单薄、幼稚与清浅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年过去,网络文学写作在保持某种蓬勃的青春张力的同时,也悄然发生着“质”的演进,特别是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优秀作品,不仅日渐接近了严肃文学的审美标准,还微妙地拓展着我们对“文学”和“小说”的定义与阅读趣味。国内著名文学杂志为网络小说作家开辟版面,既可被视为一种海容百川式的接纳,也可说是敏感到了网络写作在受众中巨大的影响力,转而主动采取“双向靠拢”的姿态,为赢得更广大的读者做出的积极尝试与努力。或许我们不能将来自网络的作品仅仅视为商业上成功的畅销书,它们对于其读者审美能力的塑造不可低估,在传统的严肃文学的旁边,形成了更有影响力的新阅读趣味,而后者至少带领更多的人进入了文学阅读的大门,在无形中为严肃文学的阅读培养读者。在这种意义上,我希望网络文学与传统的严肃文学能共生双赢。

  有人说国家的发展最终要看文化的发展,而国家的竞争最终就是软实力的竞争,近十年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出现的上述现象,也因此而显示出积极的意义。国学热体现了民族的自信,选秀热张扬了普通人的梦想,微博热激发了现代公民的责任感,而网络文学热则为传统的严肃文学培养着未来的读者,它们都显示着中国文化的新活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