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位“城管局长”的自白——评《我是城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2日15: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梁晓声

  读罢《我是城管》,头脑中依次而迅速地产生两种联想:首先联想到的是电影《警察局长的自白》和《撞车》;随之联想到的是——《我是城管》如同一份起诉书。看过《撞车》的人都知道,那部美国电影获奖多多。在我印象中,《警察局长的自白》则是意大利拍的。

  《警察局长的自白》塑造了一位依法办案的警察局长。但是在他任警察局长的那一座意大利城市,依法办案谈何容易?他所面对的,除了以正派公民甚至优秀公民的姿态招摇过世的黑恶团伙;还有与黑恶团伙相勾结的政府官员们,商业野心家们。他们所雇佣的打手、杀手们;俨然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实际上却是阴险的敌人的检察官。

  而他是孤独的。

  起初还有忠诚的属下可倚重,但他们后来不是被杀害了,就是被收买了,背叛了。最终,他成了孤家寡人。结局是,绝不放弃使命的警察局长被陷害入犾,并被预先以囚犯身份潜伏狱中的杀手杀死……

  在这一部电影中,主要情节也与城市管理有关。具体而言,与日愈升值的有限的城市土地之交易有关。

  如上所述,《警察局长的自白》是一部极具批判性的,悲剧现实主义电影。

  我之所以立刻就联想到了这一部电影,乃因周亚鹰的《我是城管》字里行间也充满了现实批判性,对城市管理的忧思以及清醒,理性并且富有建设性的构想,因问题成堆而感到的焦虑,因有时陷于几无能为力而感到的孤独与愤懑,还有对于乏“城市意识”可言的形形色色之人的失望。

  然而有一点却肯定是不同的,即电影中的警察局长的孤独是宿命般的不可逆转的孤独。而身为县级市城管局长的周亚鹰的孤独,却不过是一时的,是一心想要尽快解决问题而愿望与现实难以同步所产生的孤独感。从本质上说,并非真的孤独。因为县委书记、县长都支持他,当然也意味着县委、县政府是支持他的。有了这一种支持,县委、县政府的职能部门是尽量配合他、协助他的。他的属下们也是完全服从他的指示与调遣的,只不过,他们也有他们各自的难处。

  故,也可以说,周亚鹰同时又是幸运的,简直还可以说是有力量的、强大的。而以更长远的眼光看,中央要求各级政府“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及提高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尤为重要,这一点不言而喻。那么,各级领导不重视“城管”部门的工作是要酿错误、犯错误的。也就是说,亚鹰同志这位“城管”局长的工作将来必会受到更多方面的重视,更大力度的支持。全中国各级城市,包括他所在的那一县级城市的城管局,也肯定会更受重视,获得更有力度的支持,绝不会相反。

  故,我送他两句毛泽东当年赠柳亚子的诗,以解其闷,消其孤独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再谈《撞车》——这部电影的地点背景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众所周知,美国是移民国家,纽约是世界上移民特征最显著的城市。《撞车》分单元呈现了在一些平常日子发生在纽约的各种各样的危险之事,那些事起初看似是形形色色的人们之间的一般摩擦,一方或双方带有这样或那样的个人之生计、生活问题所造成的不良情绪影响而遭遇在一起了,结果使双方的不良情绪互相刺激,于是强烈,于是升级,于是形成敌对心理。美国又是一个私人可以合法拥有枪支的国家,感觉被严重伤害的一方,每当情绪失控时,最终选择以枪来讨回公正。

  我非常欣赏这一部电影的编创构思、深刻。最终一切危险矛盾,皆由人之情绪的调整而止于尸横两处、血溅数尺的悲剧发生之前。

  我认为,在中国,类似《撞车》中的情节的事,几乎每天都上演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而在那类事中,尤以“城管”人员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为最经常。也可以这么说,双方几乎每天都发生行为“撞车”。如果一方或双方那时都受不良情绪之困扰、影响,不良冲突往往呈现街头,甚至会演变为流血场面。

  亚鹰在《我是城管》中,对此点多有描写,真实可信,此不赘述。

  我建议亚鹰自己先看一看《撞车》,也让城管队员们看一看,讨论一番。

  我觉得,中国城管队员与形形色色的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实体现为一种中国之当下宿命。是中国之当下宿命,将城管队员与形形色色的被管理者以不可抗力似的压力挤压到了一起,想不被“矛盾化”是不可能的,想杜绝冲突也是不可能的。故我进一步认为,对于城管一方,同样是宿命性的角色。对于被管理者,尤其为了生计而心生对抗情绪的被管理者,境地也是宿命性的。既然矛盾冲突是宿命性的,也就只有尽一切可能不使矛盾升级,不使冲突激化了。

  城管是执法一方,因而体现为强势一方。

  哪怕强势一方有百种道理,一旦执法行为稍显过激,舆论也断不会倾向于城管一方。所以,忍,往往被视为城管人员素质的高标准。但不能指望每一名城管队员都是大肚弥陀,即使极善于忍的城管队员,也有一忍二忍三忍、终于忍无可忍的时候。《我是城管》中,对忍也是有保留看法的,并讲述到了一些以“智”实现管理目的之方案。

  我认为“智”在城管队员的素质标准中,理应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和培养。“智”加上“仁”、“诚”,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也许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作为城管局长的周亚鹰,事实上已在尽量发挥自己智性管理的能力了,比如他对广告牌问题的解决办法,就很智慧地作为了一番。但依我想来,何不在必要之处,留下几块城管可以对缺乏“城市意识”的人们进行温馨提示和教育的宣传栏?缺乏“城市意识”的人们是多么需要教育是毋须多论的,由城管部门担负起教育的义务也是责无旁贷的。周局长对环卫工人的关心值得赞许,但设想一下,若能与小摊小贩们也定期举行见面会,听听他们为生计所迫的苦楚,帮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生计困难,那效果会是怎样的呢?

  我为什么对《我是城管》还有种起诉书般的印象呢?因为,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自我(也代表城管队员们)辩护和指控般的意味。

  这不是否定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正是《我是城管》的与众不同之处,体现真情实感。我是认可并喜欢这一点的。该自我辩护时,为什么不呢?理直气壮有什么不对呢?

  中国之发展太快了!尤其近20年,城镇化、城市化的速度突飞猛进:小镇恨不得一两年内就变成县城;县城恨不得一两年内就变成地级城市;而地级城市也各有扩大规模、增加人口的强冲动。但许许多多小镇、县城、地级城市并没有做好突飞猛进的种种准备。急迫地一心要脱胎换骨变为城里人的农民,其实也没有做好意识转变的准备。

  于是两种冲动,即城市本身的发展冲动,与农民急迫地要变为城里人的冲动,将城管队员与农民推到了几乎只有互相“战斗”的“前线”。

  对急于变为城里人的农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对为了生计而进城占道摆摊的农民,是无奈的。

  对城管队员们,则是无辜且委屈,没辄的。

  谁之过?

  不能说是发展之过。

  只能说是速度之过。

  一言以蔽之,都是速度惹的祸!

  但起诉“速度”没有用。它既不应诉,也不辩护,更不会现形于法庭,与“城管”部门对簿公堂。“城管”干部和队员与严重缺乏“城市意识”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战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场“战斗”,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

  而我真心希望中国像周亚鹰这样的“城管”局长多起来,那么,“武斗”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由“文斗”而文明理论,互相理解、体恤的好现象就会多起来!

  周局长,向前看!

  明天风光无限好,你的家乡城市的人们会因你的努力而感激你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