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科幻文学,现实之桩需稳扎稳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2日11:07 来源:解放日报 施晨露

  《三体》三部曲译者签约仪式日前在北京举行。消息一披露,就在科幻迷中炸开了锅。2006年,“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1》出版,接下来的两部续集,一部比一部更轰动,直接制造了近两年的“科幻热”。今年,“科幻热”烧到峰值,对于科幻这一类型文学来说,这样大范围的兴盛景象,只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过昙花一现。《三体》将出英文版,让“三体迷”们兴奋的不只是其走向英文世界,更意味着科幻迷盼望已久的“三体电影版”也有被好莱坞实现的可能。

  科幻文学火归火,热潮之中更需冷静心态。市面上白热化的版权争夺战有拔苗助长之虞,另一方面,影视化迟滞不前又成科幻文学界的一大焦虑症。在“科幻”越来越成为欧美世界从文学到影视乃至文化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时,我们的科幻文学之现实图景又该如何描绘得更好?

  科幻文学日益大众化

  在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看来,2012年堪称科幻之年。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刚刚颁毕,6月开评以来,评委会主席、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和评委会委员们就开始“抱怨”参评作品过多,如此幸福的烦恼在前两届的评选过程中并不存在。今年第三期《人民文学》推出科幻小说专辑,刊发了刘慈欣的四篇科幻小说。这是《人民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刊发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以来,时隔30年对科幻小说的再次关注。与此同时,中国邮电、新星、重庆、希望、读客、果壳等多家出版社或民营图书公司,公布了自己规模可观的科幻出版计划;《科幻世界》杂志社旗下品牌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则已出版到第110本,成为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套科幻丛书。为进一步深耕科幻图书市场,《科幻世界》还专门成立了科幻图书事业部,甚至开始筹划中国科幻产业园。

  白热化版权战令人忧

  科幻文学“红火”是真实繁荣还是虚假幻象?与“科幻大国”美国相比,国内虽然不乏个体优秀之作,但整体创作基础尚有很大差距。作为重要创意产业之一,美国科幻已形成杂志到畅销书到影视游戏的完整产业链,国内科幻产业则仍处从杂志向畅销书过渡的初级阶段。从事科幻创作的作家数量有限,经常发表作品的科幻作者更不足百人,且基本都是业余写作,长篇科幻单行本的年出版量也不足百种,畅销书寥寥无几。影视、动漫、游戏、主题公园虽都有所尝试,但缺乏系统性。

  更令科幻界人士忧虑的是白热化的版权争夺战。《新科幻》杂志前主编、希望出版社科幻图书部主任赵国珍指出:“当下的科幻出版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即一哄而上、一抢而空、一地鸡毛。 ”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公司在《三体》系列畅销之后迅速跟进,不仅成名作家,一些崭露头角的新人的下一部作品都预签了出版合约,引进版权费亦翻番。

  莫因急功近利毁前景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局面或是中国科幻必经的过程,除了争夺版权,更应关注培养原创力量、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新世纪之初,科幻的类型“兄弟”奇幻小说曾经历一次热潮,但由于众出版单位和作者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大量出版,短短几年就毁了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前车之鉴值得出版界警醒。

  事实上,科幻文学的火热气氛中,业内人的焦虑并未减退。有人认为,写出长篇小说才可称得上作家;有人认为,当务之急是科幻影视化;也有人认为,要争取获得国际性奖项。但撇除种种外在因素,读者渴望的永远是好作品——无论其形式如何。

  作为创意产业之一的科幻产业,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以好莱坞为例,仅一部科幻影片《阿凡达》创造的产值就达24亿美元之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必会将目光转向未来。科幻之火,有其社会心理因素和需求,对于国内科幻产业的发展,读者和观众都有更深的期待,切莫因急功近利,熄灭了希望的火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