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中国文坛为什么 出现了“产能过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2日10:3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杜浩

  日前有报道说:中国文学创作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的《中国文学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有2000余部。而据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的判断,中国现在每年诞生的长篇小说多达8000到1万部。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6000到8000部长篇“出版无门”,被迫束之高阁。

  出现这种文学创作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原因何在?这首先是出版的问题。目前,出版社大都转企改制,考虑市场利益第一,追求文化商业效益,什么书赚钱出什么,成为这些出版部门的首要考虑的原则和逻辑,而很多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出版方看来,无法为其带来文化利润,出版商自然不会冒出版的风险,这些作者的作品也就受到了冷遇。

  其次,出版方在图书出版上重名家、重大家。有的出版社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卖得好的,是名作家的作品”。名家的书虽然不能说都是名作,但他们认为名家的作品有足够多的读者群体,有市场号召力,在利润上有保障,所以,他们便只盯名作家的作品。一些三四线职业作家小说的出版因此变得越发困难,更不用说那些业余作家或写手了。

  还有一点就是,这些文坛上的籍籍无名者写的作品,不会取悦和迎合市场。“现在卖得好的,是时尚流行小说。可现在不少新长篇都比较中规中矩。不太可能出版”。这是目前图书出版界功利现象的反映。现在的出版部门基本上是市场导向为主,什么书畅销出什么,什么赚钱出什么,赶时尚,抓热点,追浪头的出版倾向十分明显。文学写作一向以风格和个性的独特为特征,这些无名者的文学作品,并非是跟风、流行的“时尚流行小说”,而是“中规中矩”,这些无名作家因为没有按照流行的趣味跟风写作,就失去了出版的市场,就不再适合这个文坛,这是市场的无情,还是文学的无情?

  尽管现在每年中国有6000到8000部长篇因为没处出版而被湮没于无形,这让人感受到文坛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文学生存的艰辛,无名作家发展的困境。但是,我们透过这组数字,却能够感受得到创作出这“6000到8000部长篇”的这些无名作家和作者,是一支多么庞大的文学队伍,这是多么大的文学力量,他们怀着多么感人的文学热情,是他们用这些文学精神和文学品质,支撑着我们的文学天空。因此,有的评论家给予这些无名的作家和作品很高的评价,“我敢肯定在那每年6000到8000部‘出版无门’的长篇小说中,肯定有很优秀的小说,预示着中国文学未来的可能性”。

  当然,在我们叹惜每年有6000到8000部长篇“出版无门”是一种对作家的“智力的浪费”的时候,我们更应思考该怎样为那些“出版无门”而湮没无闻的作家和作者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有人主张,我们的文化、文学主管部门,应该有这样的对无名作家的文化、文学的帮扶政策。这是在文化或文学的政策和制度上,确保了文学的独立性格,为无名作家和无名文学,提供了保障。对于那些“出版无门”的作家和作者来说,也须调整文学策略和提高创作水准,为文学的自我“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打下思想和艺术的基础。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中,让作家尤其是那些无名的作家和作者有更多的尊严感,让文学具有更多的尊严感、神圣感,这样,在社会生活这块丰润的有机土壤上,我们的作家就能更好地让他的创意和想像力茁壮,发芽,长出自由的万种新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