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戏曲创作成果丰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2日09:31 来源:文艺报 任晶晶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中,来自全国85个艺术院团的119台剧目汇聚一堂,带来了240余场不同艺术门类的精彩演出。其中,50余台戏曲作品占到了总演出数量的近一半,成为这次展演的最大亮点。在这些作品中,现实题材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在新程式探索上不断创新;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创作立意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舞台呈现有新意;新编历史剧更加注重历史价值与现实审美价值的紧密结合,通过借鉴先进的舞台科技手段,不断丰富和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些剧目集中展示了近些年我国戏曲舞台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戏曲创作成绩喜人,戏曲作品的艺术质量、文化内涵、社会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在现代戏、新编历史戏和整理改编传统剧“三者并举”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十年来,戏曲现代戏在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时代特征上取得了较大的艺术突破,涌现出许多精品力作,如眉户戏《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秦腔《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这些剧中人物的命运、情感和境遇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受到了观众的喜欢。京剧《华子良》《江姐》、粤剧《刑场上的婚礼》、绍剧《秋瑾》、评剧《林觉民》、湘剧《李贞还乡》等作品则在塑造英雄人物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提高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水准;吕剧《苦菜花》、柳琴戏《沂蒙情》等剧引导观众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新编历史剧十年间创作势头不减。京剧《成败萧何》《建安轶事》《将军道》《无旨钦差》、桂剧《七步吟》、湘剧《谭嗣同》、粤剧《小凤仙》、闽剧《别妻书》等各具风采。这些作品在叙事视角、主题立意、艺术表达等方面都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创作者努力从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富有时代价值和启示意义的精神内涵,充分显示出戏剧创作者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方面的文化自觉。

  演出传统戏也是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些年的改编,一方面重视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保存,另一方面重视对传统艺术特点的弘扬。如婺剧《穆桂英》、闽剧《红裙记》、越剧《狸猫换太子》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有些作品是根据传统题材创作的,如豫剧《苏武牧羊》、京剧《清风亭》《韩玉娘》等,这些作品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充分证明了传统题材丰富的思想蕴涵。在舞台程式、表演方式上,传统戏也为今天的戏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以昆曲的“非遗十年”为例,昆曲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从落寞到热闹的华丽转身,从上昆的全本《牡丹亭》《长生殿》,苏昆、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记》,汇集两岸三地精英共同创作的《1699桃花扇》,到北昆的《西厢记》《红楼梦》,越来越多的“大制作”让人们认识到了昆剧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各种突破传统剧场形式的昆曲演出,让昆曲以更轻便的演出形态走进了观众。这十年,我们深刻感受到,京昆艺术进入“非遗”名录,并不是存入了博物馆,也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反而说明它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肯定,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