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童牛之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08日08:00 来源:北京日报 包光潜

  欣赏宋代李迪的《风雨牧归图》时,忽然想起小时候家乡“告牛”的情形。于是,我在相关文章里写道:“令人尊敬的还是那些乡村的‘告牛’师傅——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告牛’的‘告’是不是告诉的‘告’。所谓‘告牛’就是训练牛犊、驾驭牛犊如何犁田打耙。‘告牛’师傅均为乡间最老练的‘用牛’(熟练驾驭耕牛劳作)把式。‘告牛’首先要给牛犊上桊子,即用一根无毒副作用、耐磨砺、耐腐蚀的木构件(T形或丫形)穿越牛犊鼻孔,并在另一端系上绳索——这是令牛犊非常痛苦的过程,极易让牛犊发怒,甚至狂野地反击。因此,这项工作很危险,一般农夫难以为之。”

  当时写下“告牛”时,完全是想当然的,瞎蒙的,没有那么多的思考。某日,做古文字研究的杨溪沛老师到我办公室小坐,说他在秋浦河畔工作了三十多年,熟悉了许多草木和乡村物事,这对他研究古文字大有裨益。我们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告牛”上。我问杨老师:“告牛的告字,怎么写?”他说:“就是告诉的告。”我欣喜地笑了——这个瞎蒙的结果,太让人爽了。

  不过,杨老师说的告牛跟我的回忆是有所出入的。他说,小牛长出犄角到了一定时候,就要取一根横木加以固定,防止它乱闯乱撞,从小坏了规矩。再大一点,牛犊就要在牛把式的训导下,犁田耕地了。这个初始阶段,就是乡村人所说的告牛。告牛时,往往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前面扶着横木引导牛犊前行,一个人在后面把持犁辕,配以一些简洁的训语,以加深牛犊的记忆。一般来讲,告牛要持续近一个月。这段时间里,告牛把式是很辛苦的,既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说实话,我更加相信杨老师的记忆力,因为他的记忆里有一种理性认识,而我的记忆大多带有情感色彩,容易串门。

  撇着,走沟里——这是我记得最清晰的一句告牛之语。告牛,其实就是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反复训练动物的记忆,直至深刻,牢记不忘,成为习惯。动物如此,人亦是。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记得《张氏家规》里也有“养而不教,禽犊之爱,童牛之牿,防之贵预,有识者宜慎此矣!”

  “童牛之牿”和“童牛之告”有半字之差。牿,古时通梏,有圈禁之意,即《说文·牛部》中“牿,牛马牢也”;《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则曰:“牿,此字当训为牛角木也。牛触人,角着横木。”告,本意是祭祀时人们托举一头小牛献祭过头的情景;《说文·告部》则曰:“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易》曰:童牛之告。”由此可见,牿和告虽有差异,却有“牛触人,角着横木”之同。

  乡村告牛实乃训导、驯化牛犊之事,虽艰辛,却劳苦功高。有如父母教导、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行,帮助他们长大成人,安身立命。所以,古人才说“子不教,父之过”,而教子必欲其幼,待性情、性格、习惯、行为等成定局,才想起来教育他们,已为时晚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