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作家文学馆扎堆背后:以什么方式纪念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08日07:22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在山东潍坊市高密一中的校园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文学馆即将动工扩建,原来的三层小楼因为参观者的激增已不堪负担。另外,当地旅游部门也正在设计“莫言故居二日游”的线路。

  此前,陈忠实、贾平凹、王蒙等在世作家曾在国内掀起一股建馆热,官方推动也好,拥趸者自发行为也罢,已经引来人们质疑,有网友认为,鲁迅、巴金、老舍等名家都是在逝世之后才建文学馆、纪念馆,文学大师尚且如此,这些还未停止创作的作家以何之名?

  其实不管作家有没有个人膨胀,是否被家乡发展裹挟,本已面临荒漠化的文学,更需要的是优秀的作品来复苏。

  与文学大家的反差

  以往国内建有的文学纪念场馆,多数是在文学大家逝世后,后人为了展示他们的文学成就而兴建,如鲁迅纪念馆、巴金故居、冰心文学馆等。

  坐落于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是一座风格简朴的花园住宅,从1955年到2005年,一代文学大师巴金在这里生活、写作长达半个世纪,他的晚年力作《随想录》也是在此完成问世。这座小楼里,随处可见的巴金生活、写作场景和难以计数的文物、图片、资料,用以还原真实的巴金。但是,巴金先生生前一直明确不同意以他的名义整修旧居、建立纪念馆等。他逝世后的第二年,在2006年“两会”期间,冯骥才、梁晓声、贾平凹、赵丽宏和张抗抗等人提议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2007年11月,上海市作协首次明确提出开设巴金纪念馆,对巴金的资料进行抢救性收集和研究。12月13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启动巴金故居纪念馆筹建工作。此后,巴金故居抢救、整理、修缮、研究工作又长达4年。

  2011年12月1日,巴金故居开始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随后在网上开设了“巴金文学馆”网站。故居开放的第一个月,总参观人数达8078人,平均每天367人。据巴金故居的工作人员说,“许多读者一进门,先恭恭敬敬地向巴老的照片三鞠躬。”

  “实际上,‘五四’那批文学先驱者们,也只有很少人建有文学馆、纪念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老舍之子舒乙说,像鲁迅、巴金、老舍、冰心等文学大家,为了纪念和传承他们的精神遗产,将他们的著作、版本、手稿、照片等档案资料收集起来,建成一个文学的博物馆。

  而在近几年,在一些在世作家中兴起了“建馆热”,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王蒙等为代表,另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家也在跟风加入其中。

  当下最受关注的莫言文学馆,位于山东潍坊市高密一中校园内,由高密市政府投资兴建,2009年8月开馆。莫言获诺奖后,来莫言文学馆参观的人成倍增加,当地政府已经决定扩建,二期工程即将动工。

  陈忠实文学馆就在白鹿原上,位于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的一座配楼中。另一位陕西作家贾平凹,不仅在西安建有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还将在贵州开分馆。而且在他的家乡陕西丹凤县,媒体曾在2005年报道过,当地政府要投资7000万元建设“贾平凹文学艺术苑”项目,后因引来社会一片质疑而搁置。

  三位作家一个共同的地方是,建立个人文学馆的时候都仍在创作中,贾平凹54岁,莫言54岁,陈忠实64岁。

  谁需要一座文学馆?

  对于建立个人文学馆,作家本人有的曾提出反对,有的则态度含糊,但没有人公开表示过支持,可文学馆依然建起来了。莫言曾表示,他和家人都反对修建莫言文学馆,但既然文学馆建成了,他也无奈。

  贾平凹本人也曾因为给家乡项目提议改名为“贾平凹故居”而被推上风口浪尖,但他随后发声明否认此事,并表示家乡要用他的名字建造,可能是从招商引资的角度想,对此他也不会反对,但决不是想为自己树碑立传。

  与莫言文学馆由地方财政拨款的官办性质不同,陈忠实文学馆则是民间性的非营利组织,场地由西安思源学院提供,该所民办大学的董事长周延波很支持建立陈忠实文学馆,每年还会提供二三十万元的运营经费,另外还由其他企业赞助一部分经费。

  陈忠实文学馆馆长邢小利对媒体表示,因为西安思源学院和家乡人的支持,建文学馆的想法才得以实现,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的事。他认为陈忠实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在中国具有公认的文学地位。作家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地域性可以成为衡量其是否适合开个人文学馆的标准。

  据一位陈姓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大约有1.5万到2万人来陈忠实文学馆参观,以往以学生为主,还有国外的陈忠实和陕西文学研究者。《白鹿原》电影上映后,也有一些外地游客专程来参观。

  他告诉记者,文学馆的日常管理费用、办公接待开支、专家差旅费等支出,每年远不止花费二三十万元。文学馆不收门票,举办讲座、交流活动、展览等也都是免费的,唯一一项收入是文化礼品销售。西安市灞桥区政府曾经想“兼并”文学馆,但理事会没有同意。

  虽然莫言文学馆有地方财政支持,却也成了家乡“致富”的招牌组成部分。高密是处在青岛、潍坊夹缝之中的小城,传统产业比例过高的高密也进入了发展转型期、瓶颈期,缺山少水,旅游资源匮乏,原本在城市发展定位上一筹莫展。如今作为诺奖得主莫言的家乡也闻名海内外,当地政府抓住这个百年不遇的良机,新的产业规划和城市发展思路也找到了。

  此番莫言获奖后,高密市表示借助莫言热将把高密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向全世界。在“东北乡”以及《红高粱》拍摄基地所在的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更是制订了一个6.7亿元的莫言文化区的商业规划。

  与高密相比,作为国家贫困县的丹凤县似乎更有理由借贾平凹带动旅游和招商引资,一个以贾平凹作家村为核心,称投资112亿元的商业项目近日被隆重推出。

  即便文学馆都自称定位纯文学,但人们不禁怀疑,文学、参观者能有几分受益?不论是官方推动,还是文学爱好者自愿发动,不希望最后看到其仅成为热闹的旅游景点,或者是有名无实的高雅的摆设。

  好作品才是文学根基

  “我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作家纪念馆或故居,不论去世的还是在世的,会有一个提示牌告诉你,这里曾经是某位作家居住过的地方。”作家刘醒龙认为,对在世作家建文学馆、故居,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补偿性投入,过去没有做,现在做了。他希望爱护本土生长的文学。

  也有学者从民生角度提出,利用财政拨款兴建的作家故居或文学馆,为民生服务应是其出发点。如果为了文化而建,就要让其真正发挥出公共教育功能;如果为旅游而建,就要让其带动当地就业和创收,项目执行要公示和接受监督,避免为了面子和形象浪费财政资源。

  文学和公众需要的只是一个场馆吗?据一位曾去英国游历的文学爱好者说,莎翁、拜伦的宏伟的故居人流滚滚,参观者在此忸怩作态留影,而劳伦斯故居朴实简陋,门票低廉,吸引的是真正喜好他作品的人。但有个相同点是,那里是购买英国文学名著的天堂,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经典的名著。

  “看一个作家文学成就的基础是作品,是否有高水准的作品流传下去,而不是热闹一时。”舒乙表示,应该认识到文学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淘汰率非常高,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非常少,就好像一条大河,能够沉在底下作为金粒的非常少。“如果作品被遗忘了,文学馆也没有根基了,对在世作家建的文学馆顺其自然吧。”

  链接

  莫言获奖后,高密决定扩建莫言文学馆。“莫言是我们高密人的骄傲,我们要建更大的展馆,来弘扬他的文学精神。”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说,“莫言文学馆2008年筹建,2009年建成开馆。在莫言老师还没得诺贝尔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之前,我们已经感觉到他在内地的影响、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很多资料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场馆收藏,就会遗失。政府有关领导意识到这个问题,加上我们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惠斌一同提议,所以建了这个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