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段伟:莫言一锄头拍死了“文学已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06日09:55 来源:时评界

  曾几何时,中国文坛出现“文学已死”、“出不了文学大师”等悲观的声音,在国际文学大奖屡屡无缘中国文学作品的情况下,中国文人也渐渐变的不自信起来。倘若这次诺贝尔文学奖依旧没有垂青中国,关于中国文化实力的争论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中国文学实力到底强不强?以前我们觉得很强,因为中国古代文化曾经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文明。到了近代,我们也不知道强不强,因为鲜有中国文学作品获得世界人民的喜爱。再后来,由于世界人民长期对中国文学作品缺乏关注,使我们终于失去了耐心、放弃了坚持、丢弃了自信,使我们错误的认为中国文学作品不仅不强,甚至很弱,于是中国文坛骤然而起“文学已死”等危言耸听的话语。直到莫言此番摘取诺奖,我们才幡然醒悟,原来中国文学从古到今,由表及里,一直都很强。

  中国有强大的文学实力,中国也不乏文学大师,只是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是比较粗糙的,很多老外以为中国还未脱离“农耕时代”,只能算个产粮大国,忽略甚至有选择的忽视,中国是个“文化大国”的事实。加之近些年,大量低俗、媚俗等迎合之作充斥文坛,拉低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水平,于是一些浮躁的作家开始互相轻视、自我贬低起来,继而出现了“文学已死”、“文化沙漠”等刺耳的声音。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文化食粮”也是连年增产增收,这是西方世界不愿承认的事实。中国经济腾飞,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已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心理失衡,随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使得西方世界有点心急如焚了。于是,他们故意冷落中国文化,故意无视中国文人,导致中国文坛虽然“精神食粮”丰收,却一直没有大量出口国际的机缘。

  近百年来,中国籍作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得奖为荣、得奖至上”等功名观的影响下,中国作家在国际文坛上有种“无名小卒”的感觉。中国作家在国际文坛面孔陌生、腰板不硬、底气不足,缺少话语权,缺少关注度, 这确实是中国作家的剜心之痛和难言之隐。

  诺贝尔文学奖是全世界作家的梦想,中国作家也不例外。有些作家年年费尽心机追逐诺奖,却年年被诺奖抛在脑后。中国籍作家多年来一直无缘登上诺奖舞台,使得中国文人对诺奖产生了“酸葡萄”心理。越想得到,越得不到,所谓爱有多深,恨便有多切。每年诺奖得主,都不能使中国文人心服口服,甚至引起中国文人的愤愤不平,于是一些游荡在文学界边缘,以批评文著称的“唱衰派”便应运而生。

  尽管大家质疑诺奖不公,质疑诺奖水准,其实谁都明白,往往骂声最大、叫喊最凶的人,反而是最需要打一支诺奖“强心剂”的人,哪怕只是受到诺奖提名,他们的心里都会获得极大的满足。相比国内文人对诺奖的渴望,潜心创作、坚持风格的莫言,在收获诺奖后,却显得相当淡泊和从容。

  某些原本很有风格的作家,由于迷恋“国际认证”的光环,刻意模仿西方语调,创作出一些让人看不懂的作品,字里行间散发着一股中西文化调和不匀的怪味,中国人弃如敝屣,老外也消化不动,这类病态文学和变态文学,别说拿奖,销售都会成问题。文学作品最重要是打动读者的心灵,献媚之作岂能吸引读者、赢得市场?莫言今年捧回诺奖,算是拯救了那些黯然神伤、自暴自弃的作家,帮他们重新拾回了对中国文学的自信。

  莫言是个民族文化修养非常深厚的人,他的文学作品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读者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对生命的悲悯,他的作品也可以启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诺奖历来喜欢垂青如莫言般淡泊名利却才华横溢的人,也许独具慧眼、不被世俗所扰,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权威的因素吧。不管怎样,曾经令中国文人望眼欲穿的诺贝尔文学奖 ,今年终于花落中国。

  一夜间,“文学已死”、“文化沙漠”等诳论,被一个叫莫言的农民,用锄头全部拍死在了高粱地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