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聆听杜鸣心的音乐世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7月01日10:24 来源:文艺报  赵 倩

  在中国作曲事业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位曾经留学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于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教授、莫斯科大剧院院长楚拉基的作曲家,他与中国的作曲事业一同成长,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作曲人才,而且为观众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他从苏联回国后,参与创作的舞剧音乐《鱼美人》中的《水草舞》《珊瑚舞》和《红色娘子军》中的《快乐的女战士》等作曲,家喻户晓。他为人低调、意志坚定,不为名利所动,倾心于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孜孜以求,除了音乐会中的曲目外,还创作了交响诗《飘扬吧!军旗》《青年交响乐》《1997序曲》,为《原野》《伤逝》《李四光》《冼星海》等多部电影、电视剧作曲等,是一位创作风格和体裁多元、产量高并且品质优秀的作曲家。他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教育家杜鸣心。

  日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龙声华韵——杜鸣心作品专场音乐会”在京开演。此次音乐会可看作是向杜鸣心及其音乐成就的致敬。音乐会选取了他时期不同、体裁各异的多部精品:芭蕾舞剧《牡丹仙子》组曲、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由五首小品组成的《心历年华》等,并由邵恩执棒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小提琴家宁峰和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加盟,对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称得上是一次难得的、值得期待的音乐盛宴。

  创作于2005年的大型芭蕾舞剧《牡丹仙子》组曲,进述了一个凄美的浪漫爱情故事。开场的“牡丹仙子独舞”,作曲家就以略带忧伤的旋律奠定了该曲的情感基调。圆舞曲部分轻快的三拍子节奏,表现了花师与仙子幸福的爱情,但是,也为“灾难”埋下了伏笔。长号、大号等铜管乐组的进入,紧张的气氛让人压抑,那是“灾难降临”、爱情丧失的悲痛。最后一段“双人舞”音乐,旋律哀怨、悠长,发自肺腑、感人心灵,充满了思念,那是对爱人的追忆和祭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艺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形势,中国交响乐也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不仅创作技法上前卫与传统并存,音乐语言上兼顾国际与民族,在题材上,更有鲜明的家国情怀。创作于70年代末的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分为四个乐章,作曲家充分调动了弦乐组、木管组和铜管组不同乐器的音乐特性,塑造了“日出”时祖国南海辽阔美丽的自然风貌、“渔汛”期渔民丰收的喜悦、“夜歌”里渔家女对爱人的思念、“波涛”中守岛官兵的威武军魂等形象,音乐带出了优美的画面。

  如果说,音乐会是对杜鸣心50余年教学和创作历程的回顾,那么,《心历年华》所包含的三首器乐曲和两首声乐曲,则正像是他对自己的情感、学习和生活的总结和心路历程的艺术化再现。两首声乐作品《我把你热恋》和《我亲爱的》均由阮余群演唱。她是一位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青年抒情女高音,她的声音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在这两首声乐作品的演唱中,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作曲家的内心独白,音色的变化和情感的收放得当。

  优秀的音乐作品,经由优秀演奏家的演绎,会与音乐发生化学效应,产生更加耀眼的光彩。当晚,宁峰演奏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为音乐会压轴。他的艺术表达细腻真挚、具有戏剧性的内在张力。在这首协奏曲的演奏中,他的快板或华丽平稳,或热情而果断,恰当地表现出旋律中具有中国南方悠扬风格的新颖、洗练的音调,迅速“占领”了观众的耳朵;而慢板部分,在他那举重若轻、张力十足的强弱控制下,流淌出的深情“咏叹”,更是具有牵动心弦的魔力,尤其是在第二乐章中,他的演奏完美营造出了舒缓而深情、如泣如诉的音乐意境。

  对于坚持走“交响乐中国化”之路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而言,创作和演奏中国风格交响乐作品是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指挥邵恩的带领下,乐队整体的音色协和、层次分明,而且不同曲目中特定乐器哪怕是短短数秒钟的“亮相”也没有被忽视:《祖国的南海》中明亮的单簧管、静谧的巴松以及催人奋进的小军鼓等等,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鸣心接受了正统的作曲技法训练,并且留学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基础和创作素材,故而其音乐风格中具有一定的民族乐派的浪漫气息。同时,受到“民族乐派”重视本民族音乐的影响,他对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某次采访中他说:“中国作曲家的音乐里要有中国的元素,站在中国的根上来发展自己的音乐。”从本场音乐会曲目的标题、曲式特征和音乐情绪的塑造等层面,均有明显中国元素,比如他对民歌或歌舞音乐素材的使用等,均有极强的可听性,可以说,“旋律的作用和调性的思维,始终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他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辛勤耕耘着自己的音乐世界,记录着人生历程中吉光片羽般的感动,并且让这感动携着自己的音乐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