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一次本土艺术的问道和寻源——评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3日11:27 来源:天津日报 杨秀玲

  陈忠实走了,将他厚重的作品《白鹿原》留在了舞台上。近两年,有幸在津观摩到北京人艺和陕西人艺两个版本的《白鹿原》。

  “北版”和“陕版”《白鹿原》,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果说北京人艺创作的《白鹿原》还带有“模仿”当地方言的性质,那么,陕西人艺打造的《白鹿原》却是实实在在的原生态。给笔者的感觉不仅仅是原汁原味,更于朴实中见精华。          

  陕版《白鹿原》最大亮点是演员均采用陕西方言,而不是普通话与方言混搭。浓郁地道的陕味话为该剧增添光彩的同时,也使观众领略了关中地道的华阴老腔。那古朴苍凉的韵腔,伴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折推进,让观众深深体会到这部乡村史诗般话剧独有的味道。

  为了保证演绎的人物“陕味儿”十足,该剧另一亮点就是启用本土演员。这些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用他们朴实憨厚、生冷蹭倔的表演,土得掉渣儿,却又亲切、富有个性的乡音,串起白鹿原上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白皙的,黢黑的;丑陋的,美丽的;苍老的,稚嫩的;善良的,丑恶的,一一在舞台上呈现。一下子把你带到陕西关中那个有故事的村庄,回到那一方养育着白鹿两家人的水土。         陕西人艺推出的《白鹿原》不单单是一次乡土艺术的回归,更重要的还是一次寻根溯源的历史演绎。看过陈忠实小说及陕版话剧的观众,均有一个感觉就是洋洋洒洒五十万字的小说,在编导演的通力合作下,小说中的人物在舞台上“活”了起来。这种“活”的灵动感,恰似一碗酸辣呛人的臊子面,独具风味,特色鲜明。无论是原著还是搬上舞台,“骚情”“跷尿骚”“烧包”“拾掇”……这些俚语方言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灵动的创新意识。使得小说中人物形象一旦在舞台上复活,更为真实、亲切和自然。

  陕版《白鹿原》有四点值得点赞:

  一赞,忠实原著。正因为忠实,才使得这版舞台剧没有离开本土,没有离开乡魂,没有离开历史潮流的洗刷。陈忠实能够做到“我把小说和我的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可见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挚爱和对创作团队的信任。主创人员也丝毫不敢懈怠地用身心承接了这份厚重,那就是还魂《白鹿原》,哪怕是生生扒了几层皮,“死”了好几次,也要把乡土文化的魂找回来。

  虽然北京人艺和陕西人艺沿用的是同一剧本,但此次由陕西人艺再排,在剧本方面还是进行了调整、修改、架构和提升。剧情较“北版”更为连贯、丰满、精炼,更加突出作品的文学性和戏剧性。仿佛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全面展示那个特殊时代、特殊地域、特殊人物的潮起潮落,风云变幻。“陕版”的灵性和本色之处,还在于不变中求万变,在万变中寻根溯源。

  二赞,结构紧凑。三个小时的演出,作品整体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没有给人产生断裂感、生疏感。原因在于创作者读懂、读透了原著,在二度创作中又通过时空隧道寻觅到故事的发生地,体验到了不同人物内心情感的波动。从家族矛盾到家庭矛盾,从个人恩怨到民族恩怨,从至亲挚友到兄弟姊妹,每一层关系都忽而亲密,忽而残酷,忽而结盟,忽而反叛,错综复杂,令人心酸,促人警醒。

  三赞,表演到位。整台演出,演员队伍实力雄厚,演技均可圈可点,其中有三位演员特别值得一提,就是剧中饰演白嘉轩的蒋瑞征,饰演鹿子霖的管越和饰演田小娥的苗圃。他们将黄土坡人那种生、冷、硬、蹭、倔的性格,以及骨子里蕴含着的秦人淳朴、耿直、倔强、冲动的原始生命力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例如演对手戏的白嘉轩和鹿子霖,一个正派,一个无耻;一个厚道,一个奸猾。蒋瑞征饰演的白嘉轩,受封建思想影响,把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重。一辈子就想挺着腰板做人,并拿出一副族长的威严,事事过问,按规矩出牌。但有一事让他悔恨不已,就是白鹿两家结怨,均由他年轻时的贪婪引起。也正因如此,无论鹿家做了多对不起人的事情,他都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以礼相待。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不是救赎自己。所以,陕版的白嘉轩是可恨可悲,又可敬可爱的。比起白嘉轩,鹿子霖就不怎么让观众待见了,甚至罄竹难书。管越饰演的鹿子霖,演得非常到位,让观众明显感觉出这个人物的特点:阳奉阴违,一肚子坏水,唯利是图,欺男霸女。他占田小娥的便宜后,还在人前满口仁义道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威逼、诱惑田小娥,让她勾引白孝文,一副厚颜无耻的样子。

  四赞,设计融洽。陕版《白鹿原》的舞美、音乐设计有颇多可取之处。为了彰显时代特色,整个舞台均以“冷”色调处理,包括那阴森的祠堂、青色的宅院、破损的窑洞、空旷的麦场……显露出一种威严和压抑感。虚实相生的场景,“一桌二椅”式的布局,留给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剧中老腔音乐的反复运用,烘托了白鹿原的苍茫和悲情。

  三个小时的演出,剧场内少人私语,少人离场,观众完全沉浸在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中,直至谢幕,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陕版《白鹿原》的确是一次本土艺术的问道和寻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