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从《温州戏曲口述史》小议文化建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3日09:07 来源:文艺报 叶 坪

  近日看到《文艺报》发表谢雍君评《温州戏曲口述史》一书的文章《那些关于温州戏曲的百年记忆》,读罢之后,笔者深受启迪。诚如文章所言,“温州作为南戏的发源地,《王魁》《赵贞女》《张协状元》等戏文在当时问世,拉开了中国戏曲发展史的帷幕,这些留存在历史缝隙中的舞台影像撑起了温州在戏曲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到了新时期,当人们担忧全国各大城市戏曲市场正在衰微而温州一地的民间戏曲市场却异常红火之时,这个南戏的故乡,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成为戏曲界的一道风景。”而《温州戏曲口述史》的出版,以对温州29名戏曲人的采访、口述,甚至极其宝贵的被抢救性地保留下来的演艺资料等,使该书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又为作为文化名城的温州树立起一种榜样。

  口述史是一门学科。笔者举一反三,以为作为南戏发源地的温州,从文化艺术的发展史而言,还有很多门类(特别是已经列为文化遗产的)的传承者已经年迈体衰,假若我们不能将他们一身的绝活及珍贵历史记录保存下来,让他们有朝一日带入黄土地中被湮没,窃以为实有不孝子孙之嫌。如越剧界知名演员黄湘芝、李香琴、周鹏奎等已经先后亡故,浙南地区曾流传黄湘娟的“抖”(指饰演《叶良盗印》中叶香),周鹏奎的“吼”(指扮演包公全国越剧界首屈一指)、李香琴的“丑”(指近代戏《啼笑因缘》中老生反串丑角乌烟鬼)。我以为他们的舞台艺术及绝活也很值得一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本戏《十五贯》救了‘苏昆’”之说;我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是新编《张协状元》一本戏救了“永昆”。再则,我们从哪些剧种尚能看到有南戏的痕迹?南戏又是从何处衍生的?这也极需认真探讨和考证。有人说,“永昆”里有南戏的痕迹,我认为,原“平阳和剧”的表演中更为明显。笔者1962年调入温州市京剧团时,就曾经在永嘉剧院中观摩过剧团演出的《洋河摘印》,其中由净角王琮饰演的角色,在升帐时“起霸”的架势很粗犷,犹如木偶戏,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联想到平阳木偶戏、泰顺木偶戏在浙南地区流传的历史已经很悠久。倘若是先有木偶戏后才有南戏,恕笔者妄加大胆设想,当年的南戏是否就衍生于木偶戏?这个问题也很值得细心考证并探讨一番。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全面、切实研究并组织人员进行如《温州戏曲口述史》那样的抢救性工作,尽快计划并落实,写出口述史得以出版的缘由。全面展现各地文艺风貌及历史贡献,抢救遗产是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内容。再则,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必须科学、合理运用,绝不允许谋得专项经费后又挥霍一空,没有建树。上述现象,不知全国其他城市是否也存在,笔者以为值得深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