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五月清风:丁西林与易卜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2日10:13 来源:北京日报 颜榴

  《人民公敌》剧照    2016年5月的北京剧坛,吹来两缕清风。两位中外剧作家——丁西林与易卜生——在首都剧场借其作品而现身。一位是中国本土的成熟作家,却久不为人知;另一位是享誉世界的西方大作家,却从未登上过北京人艺的舞台。

  在实验剧场的小小空间里,《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以极精简的方式登场。换场时拉小提琴的白裙少女唤起了我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想象。中国这100多年的话剧遗产,如今为人熟知的似乎只有老舍的《茶馆》与曹禺的《雷雨》,其实远没有这么单薄,这里面空间很大,构成复杂。丁西林就属于十分过关但观众却很不熟悉的剧作家,他写于90多年前的三出独幕剧,这次经由人艺的三位演员不断换装演绎出来,依然散发出民国初年文艺的清新气息,《一只马蜂》甚至让我想起了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如《夜》: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

  当年的“理工男”——丁西林的话剧作品非常纯正与真诚,无一丝糊弄与苟且,还有种民国文人的雅致味道。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松弛的氛围让人具有多种可能性吗?鲁迅、郭沫若学医而从文,沈从文无学历而走上北大讲堂……相信导演和演员会在排演此剧的过程中得到训练,获得营养,而时下流行的笑点极低的伪喜剧,像爆米花与炸薯条一样是垃圾食品,太没养分。人艺上一次推出丁西林喜剧,还是焦菊隐在1950年代导演的《三块钱国币》,国家剧院的品格确乎可以通过排练这样的作品与伪戏剧拉开距离。

  《人民公敌》在京并非首演,上一次是前中央实验话剧院(现已不存在)1996年的作品。怀着对此番《人民公敌》的主演与朗读剧本演出方式的好奇,我走进剧场。看戏的当儿,发现这出题材沉重的戏,竟让自己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再深刻的思想,也需要“死”在演员身上。是靠精英还是靠“多数派”来领导社会?戏剧不需要作结论,但它需要不断地抛出问题,即便是个古老的命题也有新式的抛法。易卜生老爹这个海滨浴场的腐败事件今天看来太不新鲜,用近3个小时的篇幅来讲也还是长了些,让观众有足够的耐心等着谢幕,只能靠表演。胡军与黄志忠,这两枚经过岁月打磨的“型男”,其对手戏一瞬间将我带回到中戏的“黑匣子”(那里蕴藏着某种神秘,是中国最好演员的诞生地),排练的插曲与戏的高潮虚实相生,此为戏剧最迷人也最难呈现之处,也太长时间被遮蔽!

  眼下的中国话剧太需要实力明星演员的投入,因为戏剧文学的贫血几令人窒息。影视明星回归舞台常被苛责“表演技术”,但经过镜头磨砺的气场的确是可以转化为舞台魅力的资本。面对此种发难,明星们只要不是串场、走秀、说书、虚晃一枪走人,只要是老老实实地在舞台上沉潜下来,敢于“当众孤独”,会发现他们愉悦的不仅是观众,也包括他们自己。更重要的是,被死气沉沉的旧舞台倒了胃口的我们,宁可看到有瑕疵的活人的戏剧,也不愿遭遇那些面目衰朽的“主流戏剧”。什么时候中国话剧有了对文学的尊重,比如常演易卜生等大作家的戏;导演有了对戏剧的尊重,比如大导这回注意到让各位演员均衡发力;演员有了对角色的尊重,比如他们要善用技巧还能忘掉自我……也就有了被观众珍视的可能。

  浸淫剧场日久,蓄意搞笑与故作深沉都同样令人反胃,一度使看戏这件事情成为畏途。人艺的这两部戏,一为“小品”,一为大作,虽非完美,都给人一种久违的轻松与亲切。执导“小品”的青年导演与执导大作的戏剧老人都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回想起来,他们的手法似乎有某种隐秘的关联,会心之处,仿佛在召唤戏剧学院的某种传家宝。人——剧作家、导演、演员,依然是戏剧的核心,戏剧人的心在舞台上,戏自然比天大。经历了2014年《雷雨》的笑场事件,以及几部新创剧的水准下滑,戏迷渐生唏嘘,情绪不禁低迷。此次北京人艺重现丁西林与初现易卜生,并且以这样的方式,不由兴奋。毕竟,伫立了60余年的首都剧场,北京只有一座,可以允许它错愕,偶尔失焦,但当它聚焦,当它凝神时,我们是否应当给以击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