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固本以求新——话剧版《小城之春》的创作启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0日08:05 来源:人民日报 王新荣

  李六乙导演的话剧《小城之春》与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尽管在时间上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二者在气质上却很一致:含蓄、沉默,意味无穷。这或许缘于创作者们在艺术追求上的某种不谋而合:即对于艺术创作“中国表达”四个字的体认、推崇和躬身践行——这正是话剧《小城之春》带来的创作启示。

  其“中国表达”首先表现在内容题材上,娓娓道来一段中国式的情感纠葛。之所以说是中国式的,一方面,这类故事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叙事传统中堪称原型。另一方面,故事中所体现的人物情感是中国化的,含蓄蕴藉,追求中和之美,而非自由自在、汪洋恣肆。《小城之春》通过女主角玉纹的旁白与充满诗意的语汇,既精心描摹出了“国破山河在”的疮痍待治、难以开枝散叶的人心枯萎,也道尽了知识分子无法走出精神困境的诗化暗喻,其中所体现出的新与旧、道德与情欲、死气沉沉与生命活力之间的对抗,为中国那段特定的历史时空做了意味深长的注脚。

  其“中国表达”在形式语言方面,则体现出话剧与传统戏曲在美学风貌上的融合。李六乙与费穆都有较深的中国传统戏曲情结。在话剧舞台上,李六乙运用了戏曲舞台的写意手法。舞台上的主要道具是几把椅子,甚至还保留了戏曲舞台的“检场”,作为故事中两个最主要的场景,戴家大院和城墙是用几万本书籍堆砌而成的,象征着战争摧毁了文化以及知识分子无处安放的内心。剧中高潮是妹妹的生日那场戏,众人划拳但手中并无酒杯,换做将书本抛向空中象征喝酒。剧中主要角色大段的诵读取自历代古籍,如《九歌》《中庸》《心经》等。似是无关的诗文,却带出了其中的古典意蕴,文字中融入了剧中人的“欲说还休”,让观众听出了意味深长的弦外音。以书做城,以书当酒,当砖墙不再是砖墙,具象的意义变得模糊朦胧,这些残垣断壁已承载更丰富的内涵。

  这个戏的调度是这部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通过调度,导演不断地制造空间、分割空间。三面合围封闭了的舞台,只在后幕保留了传统戏曲“出将”“入相”的功能元素。这种传统的戏曲调度手法,曾一度被“高大上”的舞美工程、浮华绚丽的声光电技术所取代,如今返归话剧舞台且恰到好处,这种固本求新的做法值得关注和肯定。

  中国古典文学多推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合理调整台词的节奏,适当“留白”,在戏剧中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话剧开场,玉纹与礼言交流的一段戏,就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停顿。当舞台时间在某一点上忽然停止,这个时间点就会被放大。这种手法使得静场期间始终萦绕着一种尴尬气氛,虽然没有任何细节动作,但仍旧可以让观众领悟到夫妻之间无话可说、难以交流的状态。整出戏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暗流涌动。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可笑的包袱,人物在缓慢的节奏中考量着自己的人生。

  我们强调“中国表达”,但“中国表达”不是因循守旧、回到过去,它其实与时代密不可分。导演李六乙研究戏曲多年,如他所说,“戏曲从来都不是一个传统或者没落的艺术,真正的戏曲一直都是个现代艺术”。或许,寻找中国戏剧的当代表达,恰恰需要我们时不时地回头看一看,从我们古老的传统里,从博大精深的戏曲美学文化中找寻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