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昆曲《十五贯》的启示意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0日14: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仲呈祥

  近日,有幸观看了由浙、沪、苏三地联动、五代昆曲名家联袂晋京演出的《十五贯》,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此剧60年前首次晋京,周恩来总理称赞它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人民日报》以《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为题发表专题社论。如今,当年曾参与创作《十五贯》的艺术家相继驾鹤西去,但历经60春秋,此剧代代相传,久演不衰,仅“浙昆”就有传字辈、世字辈、盛字辈、秀字辈、万字辈、代字辈六代演员的演出版本。尤为发人深思的是: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代代观众的检验,此剧愈益显现出精深的思想穿透力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它为我们今天传承发展戏曲艺术,主要提供了哪些宝贵启示呢?

  其一,必须高度重视剧作的人民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十五贯》首先贵在其人民性。全剧贯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力倡的“重民本”思想,况钟的形象可以说是张载所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身体力行者。他在审案时自觉意识到手中那支笔“千斤重”,关系到人民的性命。他不惜以乌纱为押、为民请命的精神和人格,与那位草菅人命、官气十足的县太爷过于执形成了鲜明对照。思想是剧作的灵魂。这出戏反官僚主义、反主观主义、重民生、重调查研究的主题极为鲜明。现在的法官们看看《十五贯》,定能从中获取宝贵的精神正能量。

  其二,必须高度重视剧作的文学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精心刻画人物、注重艺术构思、讲好中国故事。《十五贯》三个多小时的舞台演出,一气呵成,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论人物刻画,靠语言和细节,不独主要人物况钟、娄阿鼠、过于执栩栩如生,就连戏份不多的尤葫芦这样的次要人物也入木三分。他一出场,从妹妹家借得十五贯归家,喝得酩酊大醉,竟然在懵昏中给养女开了一个不小的“卖女”玩笑,以致酿成丧命悲剧。这一笔,看似与反官僚主义、反主观臆断、草菅人命的主旨无关,但确非闲笔,其间的文学语言传达出一种人生况味:开玩笑也一定要有“度”,否则会导致始料不及的后果!可以这样说,《十五贯》用以塑造人物的语言,精致到无一句可删、加一句多余的境界。毋庸讳言,今天数以千百计的新编历史剧,达到如《十五贯》这般文学品位的,确实凤毛麟角。相反,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少剧目文学品位下滑、文学性淡薄的倾向,以致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实在令人忧虑。

  其三,必须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规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回归戏曲艺术本体,传承弘扬好戏曲艺术所彰显的以虚代实、营造意象、创造意境的中华美学精神。《十五贯》之所以堪称昆曲新编历史剧的一座高峰,正在于它把昆曲艺术的审美优势与美学特征发挥到了极致。今天,一批欲从高原攀登高峰的新编戏曲历史剧,正应从《十五贯》中吸取经验,在传承彰显好本戏曲剧种的审美优势与美学特征上狠下功夫。果真如此,那种缺戏味或变戏味的创作现象便能得到有力匡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