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献“丑”一生王世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9日09:17 来源:人民日报 顾春
  图为王世瑶扮演的“娄阿鼠”形象。  图为王世瑶扮演的“娄阿鼠”形象。

  2016年5月12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77岁的王世瑶早早来到后台,开始上妆,准备在舞台上也许是最后一次演出“娄阿鼠”。

  《十五贯》的最后一折《审鼠》。念白声响,鼓点敲起……“带娄阿鼠!”王世瑶蹒跚上场,背对观众,扑通跪下,干脆利落。几句对白后,在状纸上画下押文,带着“镣铐”又被匆匆押着离场。

  就是这简单一跪,让观众的心着实疼了一下。毕竟已是77岁的老人了。

  1956年,由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被周总理赞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60年前,王世瑶才17岁,跟着父亲王传淞坐绿皮火车晃荡了两天两夜到北京,见证了那一段历史。

  浙昆的演员们,按“传、世、盛、秀”排辈,“世字辈”除了王世瑶外,还有龚世葵、张世铮、周世瑞、汪世瑜、郑世菁等,他们是得到了王传淞、周传瑛等“传字辈”老师的真传的。当初王世瑶是先跟着周传瑛老师学小生的。周传瑛先生以“褶子、扇子、翎子”三子见长,一把扇子能把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舞出来,王世瑶近水楼台先得月,承袭了周传瑛举手投足间浓浓的书卷气。而且周先生学的是小生,扬名于世的却是《十五贯》中的况钟。“周先生把昆曲大冠生的动作巧妙地用在况钟身上,使这个人物更丰满了。由此可见,行当是死的,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在昆曲艺术中,“丑”角表演有着十分显著的地位,素有“无丑不成戏”之说。在《十五贯》中,王传淞塑造了那个鼻子周围一圈白色、一对小眼睛滴溜打转、走起路来弓腰哈背的“娄阿鼠”,将一个贼眉鼠眼的无赖演得极其逼真,被称为“昆丑之首”。王世瑶老人的“丑副”功夫,就来自他的父亲。上世纪80年代,父亲去世后,他成为“娄阿鼠”的不二人选。

  对王世瑶来说,王传淞既是父亲又是老师。王世瑶不止一次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后来也把父亲的这些讲课整理成文——

  娄阿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只老鼠,运用某些特殊身段,使观众把娄阿鼠和老鼠产生某些联想,是为了艺术效果,但决不是叫娄阿鼠这个人物去扮演一只老鼠。如果专门着眼于模仿老鼠形态那就是卖噱头戏。演戏靠变把戏,卖噱头是不来事的。归根结底,要演像一个人物,首先要生活中是有这种人物,观众都熟悉,你也去熟悉他;然后去集中、去夸张、去美化。在舞台上我们要让观众觉得你就是那个人物,就是“娄阿鼠”,人人说“真像!”虽然随便啥人都没有见过娄阿鼠……

  王世瑶最爱和父亲一起去“孵”茶馆。父亲有个习惯,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一有机会就去坐茶馆。茶馆“招接十洲三岛客,应付五湖四海宾”,笑话奇谈,无奇不有,是观察生活的最佳场所,正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王世瑶明白了舞台上的角色塑造其实是老师教不来的。他和父亲学了不少昆剧丑、副角折子戏,如《打花鼓》《茶坊》《双下山》这些丑角的必修之戏,还有副角冷功戏《写状》《请医》。但父亲真正传授于他的还是对生活的观察。

  王传淞先生当年演出多、工作多,有些教学工作就由王世瑶协助完成。有时候王传淞负责说戏、讲人物,具体形体动作就由王世瑶示范。而浙昆的“盛”“秀”“万”三批丑角演员,就都是由王世瑶先生传教的。1986年为抢救昆剧优秀传统艺术,文化部成立“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他被文化部聘为首届委员。2013年11月文化部举行拜师仪式,浙昆的“万”字辈演员朱斌、田漾拜王世瑶为师,如今他们已成为舞台上的栋梁。

  唱了一辈子戏,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了,如今王世瑶致力于培育新人。王世瑶说,“演员最怕什么,就怕自己的这身功夫没有人继承,只要有人接着传下去,就不遗憾。这次浙昆五代人同台演出,最小的张唐逍只有14岁。我的孙子也是‘代’字辈传人,天天跟着我学戏,看着他们,心里真踏实。”

  人物小传:王世瑶,1939年生,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幼从其父王传淞学艺,表演趣而不俗,有“南昆副丑”之美称。他演出的《十五贯》《西厢记·游殿》《鲛绡记·写状》《风筝误·前亲》等昆剧副丑折子戏,倍受同行赞誉。在昆剧剧目的整理与昆剧艺术的传承方面贡献卓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