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且将团扇共徘徊——越剧《玲珑女》的东方文化品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2日09:35 来源:人民日报 周飞亚

  久闻越剧唯美典雅,长于抒情。杭州越剧院的《玲珑女》可谓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扇子扇凉风,四季在手中,若要问奴借,需待奴命终……”悠悠的越歌在剧中几度响起,软糯香甜的声音带着温润的苍凉,在如黛远山、氤氲渔舟和江南女子婀娜的身旁回旋。5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演的这一幕,深深吸引了所有观众。

  团扇轻摇。一室屏息。

  故事发生在民国年间。江南有座玲珑镇,手工制作的团扇远近闻名,叫做玲珑扇;扇上画的美人名曰玲珑女,3年一次选秀,一旦入选,便要在绘影楼里与世隔绝地生活12年,修炼一颗玲珑心,供画师描摹入扇。更神秘的是,担当评委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两条鱼。“青鱼吻影,红鱼沉缸”,浪漫的选秀方式,迎合了“沉鱼落雁”的传说,蕴含着浓浓的东方美学韵味。

  扇子这件物事,在中国古典审美中有着极特殊的寓意。“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自打汉代的班婕妤作了这首宫怨诗,扇子,尤其是团扇,便成了佳人失时、红颜薄命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的“且将团扇共徘徊”、刘禹锡的《团扇歌》等,无不作凄楚自伤之句。剧中的玲珑女们,过着修道士般的生活,青春容颜只换得一把团扇,与宫怨诗中那些失宠女子何其相似!

  越剧《玲珑女》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曾改编成电视剧,名噪一时。与电视剧中充满了压抑和沉重不同,越剧没有再走“批判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戕害”这条老路。越剧的雅致温婉,似乎也不适合如此激烈的控诉。玲珑女的美和牺牲,有没有一点正面的价值和意义?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该如何继承?当这两个问题爬上导演曹其敬的心头,她知道,这戏成了。

  于是,取故事之形而换其神,凄美的结局换成了一家团聚,对罪恶的揭露变成了对美的传承。在剧末,秋莲蓬将玲珑女在绘影楼的时间缩短为3年,这期间仍需隔绝世俗红尘,修身养性,这意味着:“规矩”可以改也必须改,却仍要有一些必须坚持之定规。在越来越重视非遗传承、振兴传统工艺的当今,这不就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吗?曹其敬赋予玲珑扇一种象征意义,同时也赋予了这出戏时代性。

  不仅如此。水墨画一般的舞台设计,与江南水乡的气质、民国时期的审美高度契合,再加上极富诗意的唱词,将越剧特有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看着看着,仿佛整个舞台就是一幅扇面,上面画着山水人物,而字幕上的唱词,就是题画诗(见右图)。

  演员也堪称“重量级”——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谢群英、徐铭,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得主周妤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得主石惠兰……有了老戏骨扮配角为年轻后辈压场,演出的水准可想而知。创新,求精,是杭州越剧院一贯的风格与不变的坚持。《玲珑女》亦体现了这种一贯的高标准。

  当然,《玲珑女》也还有一些可提升的空间。如传统文化如何在创新中发展可以再充实一些,在叙事节奏上也可更紧凑些。

  掌声响起。大幕落下。

  “扇子扇凉风,四季在手中……”优雅的旋律随着观众一起涌向剧场外的夜色。我因此知道,越剧的美已经由这旋律绕进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一刻,即为永恒。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