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让雨花精神传之久远——话剧《雨花台》专家研讨会发言摘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9日09: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话剧《雨花台》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 某一天,在南京国民党监狱中,三位国民党高官正在审讯恽代英、许包野、施滉等共产党人,在一次次的审讯、威逼利诱与严刑拷打下,这些坚定的共产党人都没有 屈服,更没能让审讯者们从他们嘴里得到红色特工“宝尔”的真实身份,为了共产主义,为了全天下的人,他们慷慨凛然地走向了雨花台。该剧自4月4日起,先后 在北京大学、北京天桥剧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演出12场,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在京 举办了话剧《雨花台》专家研讨会,与会者对该剧进行了详尽评析与讨论。

  李法曾(原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这出戏的定位主要是面向青年观众,我认为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此外该戏也不只局限于青年观众。话剧《雨花台》在北京大学演出,包括我在内有很多老年观众前去观看,通过观察周围观众的反应,老年人落泪的更多一些。看戏过程中,我几度落泪,所以我认为这个戏是成功的。

  大幕一拉开,是一个高大的监狱,黑暗、恐怖而阴森。敌人的凶狠、共产党员的坚毅都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个既全新又久违了的场面,一下子把观众带 到了规定情节里去。现在很多戏里,花里胡哨的东西太多了,很缺乏像这种有品质的构架。戏的结尾,共产党人脚戴铁链,坚毅地向前走着,在《国际歌》声中,字 幕打出来雨花台牺牲英烈的名字,一行行的名字着实引发了我的思考。我看周围的人,也都在静静地看着,感受这肃穆的气氛,甚至有一些人在擦眼泪。这部戏一前 一后的场景给我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另外,整部戏由一段一段不同的人的审问组成,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因为每一段被审对象和审问的人都不一样,性格各异,年 龄不同,斗争方式不同。有威逼利诱、有毒刑拷打、有欺骗、有利诱,但是共产党人的信念没有动摇,这是经过几番审讯后得出的结论。

  当然,这出戏也有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一是宝尔和恽代英最后那段戏,为了送出组织上非常需要的情报,二人争着牺牲,这段戏有戏剧冲突和悬念, 应该很精彩,可以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讲得清楚些;二是以一个鸡蛋开始铺垫情节,篇幅稍长,这段戏要压缩一下,或再加上些别的内容。

  我建议这个戏不止要到大学去演,还应到全国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

  黎继德(《剧本》杂志原主编):

  这是一台充满了正气、正义、正能量的戏剧,是一台歌颂英雄和英雄主义的戏剧,它提供了当今人们在精神上需要汲取的营养。

  最近写监狱的戏很多:比如比尔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比如前段时间在江西演出的《生如夏花》,主人公是方志敏,比如国家话剧院的《红岩魂》, 还有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的话剧《共产党宣言》等,都写的是发生在监狱里边的故事。我认为《雨花台》这部戏非常有特点。具体来说,一是它是第一部正面地把恽 代英作为主要人物来刻画的戏剧;二是它表现了一群在南京、在雨花台牺牲的共产党人;三是叙述方式很有特点,基本上是几轮三段式,结构清晰、明确,从不同的 侧面去表现,最后走向融合;四是导演的手法洗练、干净、简洁、大气,导演功底深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部戏里也有所体现。

  我再谈几点改进建议。第一,部分情节交代还可以再清楚一些。关于恽代英和宝尔的线索很重要,可以说整部戏的传奇性和悬念均来源于此。所以观众想 要看这个情报最后是怎么送出去的,希望戏里能做进一步交代。第二,关于人物形象。恽代英的形象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就是军政部长拿照片认人的环节表现得太快 了,需要加戏,让军政部长一步一步地逼,最后把恽代英逼得没办法才承认。第三,关于施滉、许包野两个省委书记的形象,目前在戏弄谷正伦这个宪兵司令上面着 墨较多。有没有可能再深入开掘一下,俩人都是留美留欧回来的,其中一个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这方面能否进一步探讨一个问题:留洋知识分子为什么放弃一切 回国,加入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在今天极有现实意义。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艺术研究所原所长):

  就戏本身来说,这出戏不一般。第一,它跟以前南京市话剧团的很多戏在思维模式、叙述模式,还有呈现模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第二,它跟以往的主旋律(主流戏剧),或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创作的题材剧目也略有不同。

  这出戏最成功的地方有三点。第一,采用戏剧性的思维方式来结构设计,这是它最成功的地方。戏剧呈现出一种混搭状态,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这种状态是充满戏剧性的。比如恽代英与国民党军官的一段对手戏中,由于他们都出自黄埔军校,彼此非常熟悉,这样一种状态,就从精神层面凸显出彼此之间信 仰的不同。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这出戏带给戏剧创作界的一个启示。第二,最主要人物的行动设计,或者说戏剧冲突的设计是双向的,不是单线条的,这是以前 很多戏剧所没有的。第三,这个戏有非常戏剧性的情景设计,比如人物关系、戏剧事件、时间的节点节拍。戏剧呈现出的紧迫性与传奇性,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 心,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心。

  该剧主创的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在具体的情节、细节展开和选择提炼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小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加工改进。比如,戏剧主干情节的建构 是很清晰的,但在一些情节的设计中有所偏离。还有用鸡蛋的小细节来烘托互相谦让的精神品德是对的,但它跟整体主干情节的结合却不是那么有机。还有宝尔和恽 代英两人争着牺牲,前面的铺垫和后面的走向不够充分。另外,关于施滉、许包野两个省委书记和国民党军官的对手戏,希望再强化一下监狱这样特定的戏剧情景氛 围。总体感觉,在整体戏剧情节推进的过程中,有点散,枝蔓较多。这出戏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将会成为在红色文化题材中非常有分量的一部作品。

  姚  欣(文化部艺术局原副局长):

  江苏省南京市话剧团演了一台高扬革命理想、坚定革命信念的好戏。60年来,他们演出了《秦淮人家》《平头百姓》《沦陷》《枫树林》等一批好戏,影响深远,可以说,南京市话剧团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现在他们把眼光转移到红色题材上来,这很好。

  话剧《雨花台》从雨花台的烈士当中,选了不同年龄、身份、层次的共产党员烈士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他们对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内容很好,应该大书特书,这样的题材永远不会过时。

  在艺术探索上,我认为如果定位在“史诗”话剧上,还应加强对大的历史背景的描述。同时,戏剧情节还可以进一步强化,人物之间的交织也可再紧密一些,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

  胡  薇(《戏剧》杂志社副主编):

  近年来想要看到一出讲究戏剧性,讲究戏剧技法,情节人物关系都有所设计的原创舞台剧,几乎已经成为奢望,最基本的戏剧规则和戏剧技巧已经成为舞 台上的奢侈品。正是在这种现实语境下,《雨花台》的出现,才更让人惊喜。可以说,它预示着也宣告着主流戏剧当中红色题材一种新的创作方向,一条红色题材精 神化和戏剧化相结合的创作之路正在展开。

  当代中国戏剧精神上的萎顿和衰弱是一个最致命的问题。而《雨花台》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充满了精神的力量,注重的是人物之间精神上的交锋,在不 断推进的一轮又一轮的交锋中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全剧的创作意图。所以,我认为剧名叫《雨花台》,实际上更多的是在突出它的象征意味,象征了所有在那段时 间牺牲的先烈们。全剧实际上并不是局限于一所监狱,而是把很多所监狱的素材合并到了一处,把一个大的时间跨度集中到了一段时间内,这也是该剧在塑造很难描 写的革命历史题材中一个较为讨巧的点。通过这种方式,把革命精英们聚拢起来,用“三一律”的方式将其精神表现出来,突出了先烈们的共同点。

  演出的呈现、舞台的呈现,整体是很规矩的,团队感也很强,恰好就是这个戏所要表达、所应该突出的东西——一种群像、一种整体一致的精神,所以演出也突出了一些带有仪式感的段落。同时,舞台语汇的整一性也比较强,一直在向高潮推进。

  剧情衔接上有一些小问题,但是大信息量的不断冲击掩盖了这个问题。这实际上像美剧一样,经常是用大的信息量来掩盖很多技巧上的问题。最明显的就 是现场摄像机的代入,实际上和作品本身并没有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而形式上又没达到设置的理想效果,有时候显得过于随意。比如说经常拍到人物的脖子下面, 拍不到人,镜头晃动大,当然这可能是故意设置,为的是渲染监狱的阴暗氛围。

  李朝润(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

  任何一部作品都像孩子一样,刚一问世,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打磨和提升,才能成为精品和巅峰之作。

  雨花台,过去是一个刑场,当地百姓称为“山外青山塿外塿”或“山外青山髅上髅”,形容白骨累累、坟头多,有10万多英烈长眠于此。2014年 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特别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人。这么多的英烈牺牲在雨花台,很多人都曾是我们党的重要领导人,除了恽代英之 外,还有邓中夏、罗登贤等中央政治局一级的领导人,仅省委书记就有好几位。这些人大都出生在殷实之家,都是学业有成的知识分子,是先锋和桥梁。最重要的一 点,他们都有信仰,可以说,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慷慨赴死、英勇就义。所以说,雨花台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

  但是,雨花台为什么又不被人们所充分了解呢?说到底是缺一部非常好的文艺作品,像渣滓洞、白公馆,之所以那么有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红岩》这 部小说。我们做这台戏,目的就是为了要让遥远的变亲近,让熟悉的不再陌生。就像各位专家讲的,现在的年轻人对那段历史已经很陌生了,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 育,也是我们做这台戏的题中之义。习总书记在江苏视察工作时,把江苏的历史文化从古到今,如数家珍地都讲到了,强调要注重开掘和利用好红色资源,特别提到 了雨花台。当然,江苏红色资源非常丰富,还有新四军革命遗址、淮海战役纪念馆等,仅常州一个市,历史上就涌现出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在中国革命史上 赫赫有名的“常州三杰”。现在我们一说到雨花台,可能许多人仅仅把它当成旅游胜地,其实不然,它首先应当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说,雨花台不仅是南京 的一个鲜明的红色英雄地标符号,更是中国革命的一座庄严的丰碑、一种精神的富矿、一所生动的课堂。通过这台戏,最起码让我们有种走进历史、走近英雄、走向 神圣的感觉。所有这些都激励着我们要做好这台戏,做一台事关革命传统教育、有关雨花精神的大戏。

  这台戏在创作过程中,曾有过一次比较大的改动,对剧中主要人物做了更换。起初主要人物是谢士炎和冷少农,后来,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 文提出“要有恽代英”。恽代英是著名的青年革命运动领袖,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无论是理论建树还是革命实践,都很有作为、很有贡献。他每月有200多个大洋 的收入,但只留六七块大洋作生活费,其他的全部交给党组织,被时人誉为“当代圣人”。谢士炎、冷少农也都是牺牲在雨花台的著名人物,但他们俩都是从事谍报 工作的,如果把谢士炎和冷少农作为主角,那就仅仅成了一个谍战戏了,这就偏离了我们做这台戏的初衷。把谢士炎换成恽代英,其实是为这台戏加入了一个精神领 袖。雨花台不是监狱,是刑场,到一个牺牲一个,所有的人物在这里都没有交集,是散点式的。如何把这台戏做得好看,让不交集的人在精神上交集起来?那就必须 做精神层面的开掘,实现精神化和戏剧化的有机勾连,这是做这台戏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把恽代英加进来,解决中心人物、中心事件的问题。虽然有 难度,但是难度克服了以后,往往就成了亮点。

  这台戏为什么要首先选择到北京、上海、武汉巡演呢?首先,因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尤其是北京大学,应当说是马列 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地方,而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武汉又是恽代英的出生地和革命活动的主要地点。其次,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让大学生、中学 生来看这台戏,对他们进行信仰教育、信念教育,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应当像革命烈士这样,从而达到为广大青年筑魂——筑民族之魂、立志——立奋斗之志、 引路——引兴国之路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边巡演,一边征求整理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作进一步的修改打磨之后,再进入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殿堂进行演 出。

  其实,牺牲在雨花台的英烈,每个人的事迹都是一部戏。那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呢?第一,这么多英烈牺牲以后,现存资料相对比较完整的不足400人, 现在就要打开历史的篇章,为这些烈士树碑立传,我们正在编纂《雨花魂》系列纪实文学丛书,每位烈士一部,每部10万字,“十三五”期间要做完100部;第 二,就是话剧《雨花台》的打造和巡演;第三,我们正在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做一个电视专题片《致未来书》,把这些烈士的家信、家书都整理出来;第四,我们 还在做一个长篇小说《苍茫大地》,今年也要推出来。目的只有一个,让雨花精神能够影响当代、传之久远、历久弥新。

  专家们对话剧《雨花台》提了很好的意见,概括起来说,有这几点:一是叙事的逻辑线再清晰一些,尽管这台戏已经有了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也有主线 和副线,但在事件发展的逻辑线上还不够清晰。二是情境的营造再强烈一些,比如“梦妻”这一段,许包野新婚10天就离开了妻子,后来妻子等了50年,临死之 前才知道自己的丈夫1935年就牺牲了。这是穿越时空的思念,是阴阳两隔的永远,多么感人,更让我们肃然起敬。因此,剧中应当增加铁门不断被关闭撞击的音 效,让两对夫妻刻骨思念却无法近距离见到,从而起到强烈的间离效果。同时,两位妻子(一位是知识分子,一位是平凡的农村女性)的服装也应当根据各自身份和 角色的不同做得更到位一点。三是情节的设计再有机一些。四是诗化的程度再加深一些。

  当然这台戏目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有思想,有情感,有故事,有震撼,通过我们的继续打磨和不断努力,一定能够成为专家和观众所期盼的故事内容好、艺术呈现好,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炉的好剧、大戏。

  黄维均(《中国戏剧》原主编):

  雨花台,是集中杀害我们革命烈士的一个刑场。它跟重庆的“红岩”还不一样。这个戏叫《雨花台》,实际是一个象征性的叙述,作者以此来表达英烈事 迹所蕴含的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身为民、勇于担当的红色精神。说史诗,诗里的诗魂就在这戏里。所以这个戏作为史诗来讲的话,没有史,有诗,这就是他们所 要表达的。

  在艺术上这部戏有其自身特点,不能按一般的剧情戏来要求它,它也不是这么写的。我认为这个戏的主题鲜明、内容突出,基本上属于散点式的结构,每 个人物之间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如何扭结在一个共同的情节里,成为贯穿全剧的情节,这是相当重要的。宝尔要把信带出去,最后埋下了一个情节的种子,但没有 展开到位,也没有贯穿。如果要把它写得再明白些,写清楚了,将会更有戏,也会更好看。

  通过摄像机的多维方式来补充叙述,我认为这种手法使用频繁了,舞台上的演出和演员的表演整体效果就减分了。所以摄像机使用的多少,及其呈现还可以精益求精地加以考虑。

(摘编整理:许 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