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深沉隽永的文化礼赞——观话剧《小城之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6日09: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彭 俐

  在如今讲究“慢生活”的时代,导演李六乙适时地发明了一种“慢戏剧”,其代表作品就是刚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话剧《小城之春》。或许,这 “慢”的原因,基于纪念费穆先生110周年诞辰,缅怀追思是仓促不得的;更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则是纯艺术风格的诗化的戏剧,需要从容不迫、留有空白、相 对宽绰的时空,它需要观众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潜心观赏,乃至缓缓地入戏、细细地咀嚼、幽幽地品味、深深地思索。

  倘若导演不是李六乙,我们也许还真会被这“缓慢”的节奏拖得不耐烦。明明是话剧舞台,为何穿插那么多戏曲声腔与身段,正是女主角这一招一式、磨 磨蹭蹭的青衣表演,生生把情节拉长,也使“小城之春”的春天过于慵懒。但是,谁让这是李六乙呢?只要熟悉一点儿他的戏剧观念与做法的人,都会知道他是中国 戏曲的痴迷者,而他本人也出生在戏曲世家。不得不说,戏曲表演的“间离效果”,使得这部话剧平添几分唯美的情调与抒情的效果。

  当年,电影导演费穆为追求电影民族化而首次使用民族乐队伴奏;今天,话剧导演李六乙为实现话剧民族化而融入古典戏曲表演。这两位来自两界,也属 于两个世纪的导演,在讲求这两种舶来艺术本土化的过程中,可谓用心良苦,而收效如何,前者已有定论,后者有待检验。费穆的黑白影片《小城之春》(1948 年上映),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光彩,它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向前辈经典致敬是话剧人的心曲,而李六乙以“万卷诗书”所构筑的话剧舞台,实际上 是在向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学艺术行注目礼。

  我们在“小城之春”的残垣断壁上,可以坐拥书城,串联了话剧所有故事段落的古典诗词歌赋与锦绣文章的诵读,不止是烘托舞台气氛的别开生面,更是 刻画与昭示主要角色——乡绅戴礼言、医生章志忱、少妇周玉纹内心情感世界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有力推手。对我国传统文化这些家当来说,可真算是齐全了,国学之 典籍、国粹之唱曲、国医之汤剂……纷纷呈现于观众面前。

  一个优秀的话剧导演,总是能发现与实现话剧舞台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在拓展舞台空间的广度时,也能开发舞台表演的深度,并且升华舞台境界的高度。我们清楚地看到李六乙在此三个维度或向度上所作出的执著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

  李六乙舞台空间的广度,可以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8个字来形容。当我们意外地享受了一番古典诗文诵读的时候,一种数千年中华文脉的历史感 油然而生,随着断壁残垣却沧桑依旧的古城墙而伸展,一直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春秋战国……我们沉醉于三闾大夫屈原《九歌》的浪漫情怀与斑斓文采,也为《大 学》《中庸》古朴、典雅、深邃的文字与才思而折服,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所感动。当然,还有曹雪芹小说《红楼梦》的绮 思和缱绻,以及《金瓶梅》市井艳情生活的喧闹与嘈杂、白居易叙事诗《琵琶行》的咏叹哀婉迷人、苏东坡词《永遇乐·明月如霜》的清雅丽句与幽微意蕴荡人心 魂……所有这些,无不撩人情思渺渺,直教人拾缀放置多年或早已淡忘的春愁几许;也许还无端进入了“小城之春”以外的又一出戏剧。在这样舞台空间的广度中, 我们的思绪与感怀翻腾起伏。人进剧场,就是来体验情绪与情感的剧烈颠簸与强烈碰撞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剧如观水盼潮涌……

  而李六乙舞台表演的深度,却需要表演艺术家来挖掘与完成。这是一台尤其需要演员表演功力的话剧。因为它实在是太安静了。一部闹腾的话剧可以掩盖 演员的诸多不足,正像群魔乱舞的酒吧里难辨美丑一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表演领域很难找到外形上佳而气质与修养也上乘的演员。而该剧基本满足了我这 “外貌控”的天性与嗜好,一上台就走直角直线、穿旗袍的女角色——戴礼言的娇妻周玉纹,实在是能把整个舞台撑起、能够让时间止步的人。只见她身材袅娜,顾 盼生姿,一瞬间就让观众认可她是知书达理的文雅少妇。卢芳在慢节奏的话语中,表现出了少妇玉纹心理层面的多色调与多声部,是因为她对角色理解得透彻,把握 得准确;难为了韩青,饰演病恹恹的戴礼言必须总是佝偻着身体,说话既要让后排的观众听见,又不能高门亮嗓显出自己是健康人。雷佳饰演的章志忱英气逼人、乐 观爽快,让这个原本了无生趣的残破家园,照射进一缕灿烂的阳光。而雷佳本人也是那种具有相当爆发力的演员,易于使角色出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几位年轻演员 在诠释经典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经典表演留在了舞台上。“小城之春”的文学性与诗意,能够在舞台上鲜活地站立起来,全仰仗他们的艺术天赋与身心投入,以及 华丽与朴素并存、激情与细腻兼具的表演了。

  最后要说的却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李六乙的舞台境界的高度,实际上就是他本人——作为话剧导演本身的文化素养与文化眼光的高度。他展示并演示 给我们一个舞台上的“文化长城”,并警告我们不要让它成为“断壁残垣”。书籍,一本本厚重的、沉甸甸的书籍,就是我们延续数千年的“文化城砖”,你随便捡 起一册古籍来,就是构筑我们“精神烽火台与瞭望台”的坚实构件。我们从来没有在舞台上看到过这么多的书籍,也从没有听到过这么多经典篇章的诵读,它们仅仅 是“小城之春”的春色的陪衬吗?不是,它们是由“春色”萌生的一种博大、深沉而又隽永、崇高的文化信念与文化礼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