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玖爷轶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5日10:02 来源:解放日报 翁思再
   上图为梅葆玖在表演《贵妃醉酒》  右图为生活中爱好丰富的梅葆玖   上图为梅葆玖在表演《贵妃醉酒》  
  右图为生活中爱好丰富的梅葆玖   图为生活中爱好丰富的梅葆玖

  “我是葆玖”,电话那头的他常以谦和的语调迅速拉近朋友间的距离,可是朋友们的回称却经常是“玖爷,您呐”,不明就里的人会以为这是在搬演《智取威虎山》。原来该剧一句台词“老九不能走”曾经喧腾人口,这是对歧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拨乱反正。尊梅葆玖为“玖爷”,既表示对其“江湖老大”地位的仰视,也表达梨园行呼唤梅兰芳精神的心声。玖爷,您不能走啊。

  “小开”之梦是做工程师

  梅兰芳在子女中选定的衣钵传人,起先不是梅葆玖而是其兄长梅葆琪,孰料梅葆琪罹患白喉病夭亡,老梅先生转而培养正在念小学四年级的梅葆玖。幼年葆玖起先并不怎么喜欢唱戏,初中二年级那年他在夏声戏校的配合下举行几场营业演出,每场得10元大洋酬金,他悉数用来买飞机模型。他在中小学时期最喜欢上手工劳动和物理课,喜欢动手摆弄机械和电子管。那时的理想是当工程师,他把家里的收音机拆了装,装了又拆,乐此不疲。他很早就会开摩托和小轿车在马路上兜风了。在旁人眼里,他哪里是一个专工西皮二黄的伶人,浑然是十里洋场上的“小开”。

  梅葆玖这些天然的爱好出自遗传。原来梅家的传统不仅在于演艺,还有一系精于手工。梅兰芳的高祖在泰州开过木雕行,是雕刻工匠。他伯父梅雨田是“伶界大王”谭鑫培的琴师,晚清时期钟表“舶来”时间不长,梅雨田就在操琴之余沉湎其中,以帮朋友修理钟表为乐。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市面混乱,演艺业凋零,梅雨田干脆挂牌修钟表养家糊口。梅葆玖的大哥梅葆琛则是一位建筑工程师。

  有一次我乘坐葆玖先生的车,他在驾驶座上得意洋洋地说这辆进口车是自己组装的,真把我吓了一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笑着说,你但放宽心,这车结实着呢,连刘(曾复)老、朱(家溍)老都坐过。原来他辅导和提携香港李和声夫人李尤婉云多年,李和声先生决定送一辆轿车作为报答。然而当时政策不允许整车进口,玖爷就请李先生在当地为他购买零部件,分批托运到北京后自己动手组装,集部件为整车,居然把它拼装成功。他还津津乐道自己开过飞机。原来那一次开的是一位香港朋友的私人飞机,虽然当时旁边有教练,但他不仅敢于开,而且真的开上了天空,那胆量和魄力令人咋舌。

  会说英语和满语

  当年玖爷在上海先后就读百德路磐石小学和亚尔培路霞飞路一带的震旦大学附中。这两所学校均有教会背景,而且震旦附中是英法双语教学。他每天下午完课回家就学戏练功,梅兰芳为他请的花旦老师是会说英语的朱琴心,另外还专门聘了英语外教,因此梅葆玖先生的英语是有“幼功”的。近年与外国友人交往多起来了,他能用英语直接交谈。2001年我请人翻译了《大唐贵妃》的剧本,他从头到尾诵读之后对我说,这份英语译稿意思都对,可是味道还不行,建议交给卢燕来润色一下。

  葆玖先生还告知,他的先慈福芝芳是满族人,幼时家里互相称呼和行礼都是满族式的,如打千等。有一次我见他主持票友汇演,对刚下台的进行评点之后高声对全场说:“谁能够上来嘎啦嘎啦?”这脱口而出的满语意思大概和“PK”或“作秀”相近。

  《沙家浜》后台管音响

  玖爷虽然出生在上海,而且几乎每年都数度来沪,可是对于上海的马路始终搞不清楚,如果从虹桥机场下飞机后要他自己乘公交到目的地,可能会迷路。他是音响发烧友,每次来沪必然要去襄阳路上的现代电子商城。听上海京剧院同志说,那里的门房间多次接到“梅葆玖”的大件商品催领单,原来他在电子商城订购音响设备后,往往付了款却忘记去提货,对方只能根据他留下的地址去催领。

  和许多天真的知识分子一样,玖爷也是吃过苦头、受过凌辱的。他曾经被发配到北京茶淀农场“劳动改造”。这是一生中最不堪回首之事,反过来也促使他反思,锻炼了坚毅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记得北京一位同行告诉过一个段子,改革开放初期记者到北京京剧院的演出现场去采访梅葆玖,来到后台门口看见正在装车司机座上坐着一个壮实的男人,打着赤膊,光溜溜的肩膀上搭着一块毛巾,记者上去询问:“请问梅葆玖先生在哪里?”那司机说道:“我就是梅葆玖……”原来“样板戏”时期废除男旦,他的工作是操作舞台音响。《沙家浜》里的风声、雷声、枪声之类,都是他操作的。每当需要装卸舞台布景时,他就充当卡车司机和装卸工。他那时已经洗尽铅华,无复当年“小开”模样了。

  “梅派咖啡”

  我和他最后一次饭桌聚会是今年元宵节。是日得知琴票罗文正先生和夫人、作曲家沈利群在漕河泾某饭店设局,他老人家居然不请自到,带给主宾意外的荣耀和喜悦。他不仅经常吃请,也乐于请吃。他在北京经常做东处我去过两家,一家是市政协餐厅,另一家是起士林西餐馆。每到他干面胡同家里做客,他总要先忙活一阵,亲自磨咖啡豆、煮咖啡。他烹调的咖啡特别考究,要加一种进口的罐装炼乳,还要加几滴威士忌,满室生香。特制的咖啡盛在英式杯盏里,他端着盘子对客人说:尝尝看,这是“梅派”的。

  有一次我们在教育会堂旁边的牛排店用餐,从旁桌过来一人,说道我们是某某大学的校友,看见梅葆玖先生特别激动,同您合影可以吗?玖爷欣然应允。可是集体合影之后对方意犹未尽,还要一个个过来单独站到他旁边拍照,只见葆玖先生笑容可掬,一一满足。前年我们一起在锦江饭店演讲,两个小时下来很累了,可是粉丝们围着他求签名,这时他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却毫不推辞,签得非常认真。他出行时往往会携带一些自己的戏装照片或签好名的明信片之类,见到朋友或粉丝会主动赠送。据北京朋友王天佑告知,1982年某日他到北京邮局寄邮件,怎么也包扎不好,旁边一位中年人见状主动过来帮忙,手脚利索,一下子就帮他包扎妥当了。二人当即互留名姓。后来他去看戏,发现那个留名叫梅葆玖的扮着大青衣,而且竟是梅兰芳的儿子。

  旧中见新,新而有根

  他是音响的发烧友,家里专辟听音室,摆满了各种音响设备,他不时去试唱试听,不亦乐乎。他的实验是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提升歌唱的美感。在他的中晚年,音响制式从卡式磁带发展到镭射光盘,从CD 到MD,进而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MP3、MP4,他与时俱进,都能自如地玩得起来。可是到了人生的最后两三年,他突然返朴归真,大力倡导原始的胶木唱片。原来他发现现代音响设备可以充分提纯唱片的音质,其频率的宽度超过CD、MP3等,声音的还原度更好。为此,他还在国家大剧院做过讲演。

  这种融新旧于一体,喜新而不忘旧的特点,处处表现于梅葆玖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梅兰芳作古后,尤其在十年动乱之后,他意识到继承梅派的责任落在自己肩上,而且越到晚年越是自觉。他指导我们创排《大唐贵妃》时,首先要求保留梅兰芳《太真外传》里的经典唱段。他积极支持该剧中西合璧的创新,推崇对“交响京剧”的尝试,然而首演后他却对我说,有一个不满足的地方,就是戏里没有用上“昆的东西”。此刻我理解到梅派是新旧的结合体,《大唐贵妃》 若想集梅派之大成,就不能没有昆曲。于是就向导演郭小男提议,在剧中马嵬坡杨贵妃就戮之后,于肃杀的气氛中又李龟年出场,清唱一曲昆腔表达对国家衰落、梨园星散的悲情,曲调则仿照《长生殿——弹词》中的“不提防”一段。导演的舞台处理是此刻只有一支笛子伴奏,显得清幽凄凉而且特别古朴,从第二轮开始的这种演法,令葆玖先生特别满意。

  《大唐贵妃》的创作宗旨是“旧中见新,新而有根”,这是我们对梅葆玖艺术观的阐述,可以视为梅葆玖对梅兰芳“移步不换形”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中梅葆玖递交的提案内容是呼吁青少年练毛笔、学京剧、认繁体字,这可以视作他的文化遗言。

  喜新而不忘旧,在拥抱先进文化的同时守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玖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