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遗世独立、纤尘不染的“雪山白凤凰”——话剧《南海十三郎》观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7日10: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渝

  4月15日至16日,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部戏历经二十二年,三次制作,六度重演,每一次演出都引起轰动,可谓是香港戏剧的代表之作。 《南海十三郎》将传奇人物、广东粤剧和老香港相结合,说书讲古,讲述了剧作家江誉镠(艺名“南海十三郎” )毕生的传奇故事。演出庄谐并重、热闹有趣,观众痴迷于由谢君豪塑造的翩翩白衣佳公子“南海十三郎” ,更惊叹于造就这位粤剧奇才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戏曲高度繁荣、编剧为大的“黄金时代” 。

  萧红在电影《黄金时代》中曾有一段独白:“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与萧红相比,江誉镠是幸运的,他的自由来得更早也容易——生于望族,父亲江太史公广交豪杰、思想开明;三位姨娘都曾是梨园中人,能编会唱;太史公亦喜结交戏曲名家,梅兰芳曾于府上小住,粤剧名伶薛觉先、白驹荣等常登门拜访。最难得的是,江太史公对十三郎极为宠溺、不损其天性,使他从幼时耳濡目染到成年弃医从剧毫无家庭障碍。十三郎五岁就可识古谱,二十七岁年少成名红遍省港澳,如果人生有四季,三十岁前,他的人生都是春天。

  纵观整个大时代,太史公府也就是戏曲如日中天的一个缩影。剧中当薛觉先第一次前往太史公府拜访时,前来一睹真容的人站了好几条街,把府前的巷子都堵住了,颇似今日狂热追星族,足见戏曲群众基础之深厚。不仅如此,由演出市场经济所主导的戏曲行业也在良性竞争中蓬勃发展、锐意改革,北有“四大名旦”评选掀京剧热潮,南有“薛、马争雄”激发对粤剧创新的探索。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丰富了粤剧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段,发展曲调、唱腔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流派艺术,还引入西洋乐器形成中西结合的乐队体制。十三郎先后为觉先声剧团编写了《心声泪影》 《血染凤仙花》 《女儿香》 《花落春归去》 《燕归人未归》 《寒江钓雪》等剧目,同时也将编剧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有未的高度。

  薛觉先对十三郎极为看重,在广告上竟把十三郎的名字和自己的名衔并排,把编剧推到与“角儿”同样重要的位置。当红时期的十三郎,一个剧本竟然可以带红一个过气演员,这在今天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正是由于整个粤剧行业对编剧的重视,才造就了十三郎与唐涤生一对编剧“双生花” ,他们亦师亦友、惺惺相惜,两场对手戏堪称全剧高潮。初逢唐涤生的十三郎处在事业巅峰期,恃才傲物不可一世,却被唐涤生“敢爱敢恨、敢做敢写”的天资和才情打动,两人编剧连词,每逢一人思路山穷水尽,另一人立即架桥铺路,如伯牙子期般一唱一和,令人拍案叫绝。而十三郎战后落魄流落香港街头,已经扬名立万的唐涤生又苦心寻访,以填词激励故友重拾青云之志。相比十三郎,唐涤生更能适应电影对传统戏曲艺术造成的冲击与大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可以应市场需要编写一些符合小市民审美趣味的剧目,同时让粤剧跳出了帝王将相内容走向现实主义题材。可惜的是,十三郎的傲骨雄心让他无法向电影工业化趋势和战后观众追求新鲜刺激的需求低头,面对被导演篡改过的“四不像”剧本,他发出了“编导演编导演,永远是编剧在前”的怒吼,宁愿选择自我放逐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肯降低艺术标准。这也注定了十三郎后半生抑郁潦倒、陷入疯癫的悲剧人生。

  所谓大时代,其实只是一个选择,或去或留。十三郎疯癫了三十多年,“他到底是真疯呢还是装疯呢?或是根本没有疯过,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正如《一代宗师》中的宫二一般,十三郎选择了留在他的年月,那是他最开心的日子——粤剧编剧的黄金时代。不同的是,宫二早早与世长辞得以解脱,十三郎却在时而疯癫、时而清醒的流浪生活中,被挚友和亲人的先后离世一次次撕裂,“留下来的人才是最痛苦的” 。在1984年的大雪纷飞之夜,十三郎冻死街头,陪伴他的只有一张空白无物的旧画卷,题跋五个小字“雪山白凤凰”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文化正走向另一个“黄金时代” ——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可十三郎的黄金时代却再也不会回来了。遗世独立、纤尘不染的“雪山白凤凰” ,也只能随着消失的黄金时代,一起消失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