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莫问东西 游走古典现代之间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5日13:4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悦

莫问东西游走古典现代之间

——记“中国故事·喜马拉雅之光——叶小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

音乐会上,路琦、於敬人演唱叶小钢的作品《地平线》  张大勇  摄

  2016年对于叶小钢来说是异常繁忙的一年,陆续迎来多场音乐会,包括为里约热内卢夏季奥运会筹办的一场在巴西的音乐会。由何塞·塞雷布雷尔指 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在伦敦卡多根音乐厅灌录的叶小钢曲目的唱片也已出版,包括《第三交响曲“楚” 》 ,林昭亮担任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的乐园》等。唱片之外,继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的“龙声华韵”叶小钢作品音乐会不久, 4月18日,由中国音协主办、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承办的“中国故事·喜马拉雅之光——叶小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

  林杰拍摄的《喜马拉雅,日照金山,上善若水》 ,王明明的画作《高原摇篮》 ,汤亮书《将进酒》以及苏士澍题写的“喜马拉雅之光——叶小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 ,印在演出节目册上的这些摄影、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及题字,无不彰显着这场音乐会的“高配”格调。由胡咏言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有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中 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以及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庞大歌队打底,有白岩松现场主持与讲解,有濮存昕登台演绎李白的《将进酒》 ,更使得现场不同于以往熟悉的交响音乐会模式。

  开场的《地平线》创作于1985年,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 ,同时是中国作曲家中上演率最高的交响乐作品之一。谈到这部作品叶小钢百感交集,“当年我以《八匹马》 《西江月》等被称为‘先锋’的作品搅动乐坛,处境艰难却并不为人所知,曾被业界大佬责为‘不会用传统手法写曲’ 。那么我就偏要写一首‘传统’的作品给大家瞧瞧。 ”叶小钢笑言,“三十年河西,赌气之作成了‘华人经典’ ,今日我也被讽为‘大佬’ 。三十年间《地平线》的上演率不低,印象中演得最好的一次是去年张艺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一气呵成,乐队、演员及观众皆激越心扉。 ”叶小钢特别谈到这次上演《地平线》主要是为了两位歌唱演员:路琦和於敬人。“路琦来自常州,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小码头’ ,她一袭红衣,似一束盛开的凌霄花,脸上弥漫着谦和与满足神情,深谙艺海无涯及生存不易。於敬人来自中央歌剧院,他演出我的歌剧《永乐》时淡然放旷,在喧 嚣中寂静。《地平线》的演唱需要胸襟光明、心静莲开,在舞台上孤高避世,两位歌唱演员现场演绎得都很好。 ”叶小钢谈到。

  《将进酒》完成于1999年,是叶小钢根据李白的著名诗篇为朗诵与交响乐团谱写的作品。十几年来,这部作品已在全国各地演出过数百次。“岑夫 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的现场朗诵更使得这部大气磅礴的作品多了一份悲壮与沧桑。

  《星光》是导演张艺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创意之一,他邀请郎朗在鸟巢中央演奏钢琴。对于这段曲子,张艺谋的要求是“对星空 的幻想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要求让全世界观众“理解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及对未来的乐观与雄心” 。在接受导演的邀请后,叶小钢思考了两天,然后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写出了这段音乐主题的3分钟,请学生邹航参与电子音乐创作,两位作曲家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 创作,钢琴演奏的长度也由原来的5分钟被要求增加到8分钟。音乐会上,叶小钢邀请了美国青年钢琴家查理·奥尔布赖特与交响乐团合作这部《星光》 。

  “这场音乐会我还要特别推介男童高音刘坤,他在慕尼黑演唱我的《喜马拉雅之光》后,被德国音乐界称为‘上帝赐给中国人的礼物’ 。刘坤快16岁了,应该已完成变声,尚能保持如此冰晶莹透的高音实在是造物主之厚爱。每次演唱,他都是最闪亮的明星。 ”叶小钢所说的刘坤在演唱《喜马拉雅之光》时的确具有“惊艳”之感,尤其是他与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的二重唱部分能够非常好地传达出这部作品对于至纯至净的 那片净土的向往与敬意。自1985年至今,叶小钢先后6次前往西藏,这些经历都对其个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分为4个篇章,从独特的角度切入主 题,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精神与物质、瞬间与永恒以及生命本源的终极意义,同时也展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类精神家园及生命的关怀。作曲家希望能够滤去 尘世中的焦虑与不安,让心胸变得仁慈宽厚。

  本场音乐会最后上演的交响合唱作品《和平祭》振聋发聩,完成于2007年,是叶小钢为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被害的30万平民而创作的交响作品。他 先后3次前往南京与大屠杀幸存者交流,搜集资料并调研。全曲分为《南京》 《石头城》和《和平祭》三个乐章。音乐会现场演出的是第三乐章,在用音乐勾画南京的多重性格,以及展示被屠杀者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面对黑暗的无助两个乐章 后,第三乐章的歌词选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碑文,表达出中华民族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和平的希冀。百余人的歌者队伍,伴着悠远又具有警示精神的钟声,传达了当代 人对那段历史的沉痛缅怀、追思和对世界和平的珍爱。

  音乐会上演的这些作品从多个题材与角度出发,全方位、多层面地以音乐为桥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文历史的厚重、宽广与伟大,正如叶小钢一直强调的“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