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别开新面塑伟人——话剧《董必武》观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2日09:33 来源:人民日报 王 敏

  这是第一部以董必武为主人公的话剧作品,塑造了一位信仰坚定、风骨独特、有血有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为中国舞台画廊增添了新的色彩。

  董必武一生谦虚谨慎,为人低调,他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补丁”“替补”“龙套”,在他身上,似乎缺少叱咤风云的气质,缺少人们通常所说的“戏剧性”,这为戏剧创作与演出增加了困难,因此,剧作家赵瑞泰开始接受任务时的“不敢接”是可以理解的。他说:“董老一生的革命经历长达半个多世纪,但话剧就两个多小时,怎样才能在这短短两小时内浓缩伟人的一生?在泛娱乐化的当今时代,怎样才能让年轻观众乐意接受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这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从不敢接到将这个感人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不仅体现了剧作者对董必武一生业绩、高贵品格的深刻穿透与独特把握,而且颇见他以故事编织和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功力。

  1947年,国共两党斗争愈加激烈,上海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包围中共上海办事处周公馆,恰逢周恩来回延安,董必武领导大家同敌人斗智斗勇,48小时胜利撤出上海。赵瑞泰在阅读大量有关董必武的历史材料后,敏锐地捕捉到这惊心动魄的“48小时”内发生的相关事件,并果断将其作为全剧的主干和切入点,通过人物心灵的意识流动,选取“托孤救孤”“虎口脱险”“长征情怀”“舌战群儒”等蕴藏着主人公不同性格特征的片断予以开掘、提炼、编织,将“这一个”董必武,将一位老革命家的坚定信仰、博学智慧、举重若轻的风姿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艺术呈现上看,追求演出的完整性是主创人员的共识。导演黄定山在二度创作上,调动多种艺术元素,以细腻的笔触,诗一般的语汇,层层递进揭示董必武性格的光彩,表现得游刃有余。此外,在叙述与投入、体验与表现、激情与思索等关系的处理上,导演也把握有度。路羽是一位塑造了许多舞台形象的优秀演员,但这次塑造的董必武是我见过的难度最大、也是他饰演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这固然是路羽刻苦努力的结果,但也与导演的总体把握分不开。导演紧紧围绕着舞台的灵魂——演员的表演施展拳脚,在人物关系的梳理与把握上,紧紧围绕对董必武的心理刻画展开。斗争最危急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手电筒,竟然引出了董必武深藏在心中的前妻陈碧英的形象,那样飒爽,永远年轻!导演将董必武与牺牲在老区的前妻陈碧英以及他与现任妻子何莲芝的两段革命爱情并置在同一舞台时空,处理得清新、坦荡,令人震撼。叶莺对董必武而言不是女儿,胜似女儿,革命失败后,叶伢子冒死引开敌人,掩护董必武一行人突围,牺牲前将襁褓中的小叶莺交到董必武怀中。长大后的叶莺在周公馆被严密包围时出去送消息而被敌人逮捕,受尽毒刑。导演将董必武和他视为女儿的叶莺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在众多人物关系的展开中,剧作凸显出董必武儒雅中透露着犀利、憨厚中蕴含着智慧的伟人形象:他拍案而起,犀利批驳何应钦对共产党的恶毒污蔑;以自己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征服了淞沪警备司令部少校副官林水生;在众兵围困之下,与前来祝寿的黄炎培坦然对弈,纵论天下大事……“我想让人们知道,曾经有一代人,他们为了理想和信仰,可以去抛头颅洒热血。这部戏就是要探寻革命者的内心。”这是黄定山执导此戏的终极目的。

  周丹林设计的周公馆这座立体旋转小楼,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为话剧构架了极佳的舞台空间,导演在此钩织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使得故事的物理空间与人物的心理空间可以随时转换。小楼本身也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如磐的夜气中,它像烛光一般,照亮人们的心路,给人以希望。不同舞台上,入党宣誓的场面我见过多次,但这出戏中撤退前夜的最后一次支部会议,董必武领着大家重温入党誓言一段戏的处理,却别开生面,给观众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在庄严的党旗下,一束红光铺洒在舞台上,全体人员举起了右手……一字字,一句句,那样真诚,那样神圣,刻在观众的心灵深处,令人荡气回肠!这誓言不仅激励着当时共产党驻沪办事处的全体人员,同时也拷问和激励着今天的我们。这也是《董必武》在今天演出的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