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从豫剧青年团看戏曲表演队伍的建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18日09: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兰阁

  以前看过河南豫剧青年团的《白蛇传》,此次豫剧展演,又看了《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其演出风格和阵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从中看到了中国戏曲振兴的某种希望。

  以《白蛇传》为例。印象中的豫剧大锣大鼓,火药味极浓,但吴素珍版豫剧以柔美小嗓见长,一派西湖三月、柳浪闻莺的情调。唱法结合了京旦和流行歌 的因素,甜美婉转,不仅一个乐句中有多种变化,且能在大小嗓之间自由转换,如同名家画兰叶,横斜翻转,宽窄自如。小生杨历明激越清扬,又不乏阳刚之气, “法海”唱做俱佳,就连“小沙弥”也有开口彩。我还注意到,满台的演唱都偏向委婉清丽。我觉得这是该剧整体风格上的追求。首先,作曲有意地和传统重口味的 豫剧拉开距离,追求一种能为年轻人和河南之外观众接受的清淡口味,这从锣鼓的控制运用,唱腔曲调的风格可以看出。就在前一天,他们原班人马演出的《穆桂英 挂帅》,演唱还是满腔满调(花脸甚至唱出了摇滚的感觉),锣鼓震耳欲聋,那是正宗的豫剧演法。但这出戏,同是一拨人,却风格迥异。在作曲上,不是简单的编 曲而有较大的突破创新,唱腔精雕细刻,追求变化婉转。剧本做了很好的剪裁,加快了节奏。导演博采众长,调度细致熨帖,时有灵感,如金山寺小和尚与许仙的水 袖对舞和奔跑步态设计,很见匠心。河南豫剧青年团有很深的综合潜力,他们有新旧两幅截然不同的面孔。这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这是一个团队的合力。这个团队中 潜藏着未来表演队伍建设的理想模型。

  青年团队伍建设有三个人所不及之处:扎根深、占先机和战略布局。

  其一,传统的根子扎得深。前面说过,他们头一天演唱的传统豫剧《穆桂英挂帅》,可谓原汁原味,不洒汤不漏水,每个演员张嘴都有彩。这说明,他们 已经把本剧种传统的精华完整地传承下来了,他们的基础根须深深扎在剧种的母体中。这在青年团中是非常难得的。其实,不独豫剧,很多地方剧种都重视青年人才 的引进培养,有着良好年轻阵营的剧团在全国不少。可是,真正能把本剧种精华传承下来的却寥若晨星。因为他们都缺少一个长期的、艰苦的人才培养过程。队伍可 以短时间拉起来,但培养到成才的过程却很复杂漫长。这需要有相应的得力措施。青年团演员培养首先在配置上有设计,比如三个正旦,分别学了三四个流派,吴素 珍是陈派,刘雯卉学马、阎,朱旭光两个师傅都是常派。其他行当的主演,也都各有名师。更难得的是,豫剧传承的传统好,每个老师不仅教戏,还关注徒弟成长、 演戏的全过程,且分文不取。我们说,戏曲拜师很流行,但像这样实教实授的并不多。青年团的演员,不是一个两个好,是整体好。这当然得益于一个系统的培训计 划。据说河南省委宣传部曾经通过《梨园春》栏目等渠道,组织过系统的拜师活动。

  其二,抢占先机。据介绍,青年团是中国戏曲学院2009年豫剧本科班的基础班组建的。而本科班是当年豫剧二团与戏曲学院深度合作的产物。这个班 既不是培训,也不是进修,也不是杂招,而是专门为豫剧团培养本科生。招生时就考虑了行当的配置。比如生行,从娃娃生到须生应有皆有,一个班二十几人行当不 重复。这是院校(办学)和剧团(科班)的双赢。戏曲学院也与很多院团有合作,但有的培养了太多同质演员,行当不配套。像豫剧本科这样的设置是惟一的。不仅 行当配套,该团的主创人员也综合配套。作曲、导演、舞美各个方面志同道合。这很重要。有的剧团,也有年轻的主演,但作曲、导演意识陈旧,演员再好,也改变 不了剧目的陈旧面貌。还有一点,就是这批学员的环境。中国戏曲学院是创新意识很强的学院(从近年的教学手段和试验剧目可以看出),站在这个戏曲创新的桥头 堡上看风景,视野当然和仅在河南本地不一样。戏曲史告诉我,决定一个剧种面貌的,不是它的声腔的产地,而是他的观众(生存环境)。比如京剧是在徽班唱汉调 的基础上生成的,但是,她既不姓徽,也不姓汉,而姓京,因为它是在紫禁城北京观众的凝视下生成的。观众趣味对于剧种声腔具有父本的作用。那么,一群豫剧青 年演职员,几年时间在北京的文化氛围里生活学习,一定会受到北京观众口味的浸染,他们会拿捏,豫剧的地方声腔特点控制到什么程度,会为北京也就是全国观众 接受(北京是中国文化的普适版本)。这才有吴素珍和队友的唱法演法,这种从最广大基础人群出发改良老剧种走向的做法,非常具有前瞻性。当年评剧就是月明珠 首先把唐山话变成普通话,才使评剧风靡全国的。记得当初在“全国中青年演员汇演”的点评会上,我很认同吴素珍唱腔的音乐性和现代感,曾祝福他们“跨过黄 河,越过长江”。我觉得,只要保持这种探索意识,豫剧流行全国就不是梦。

  最后我想给河南文化领导部门点个赞。河南豫剧院是文化部核准的少数保留的国有团体,在豫剧院的牌子下,保留了三个团的建制,而且各有侧重分工: 一团负责传统戏的传承展演,二团编演新编历史剧(等于是新编古装),三团编演现代戏。在三团基础上成立的青年团(实际上没有正式编制)致力于新剧目的试验 和创新。这样的战略布局保证了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剧种多元发展的可能。战略上的多元也包括多种流派的保留。比如青年团三个旦的配置就给剧团剧种的多元发展提 供了可能。在市场大浪淘沙观众趣味多变的今天,剧种剧团间的竞争排名也不断洗牌,一个剧团有多种表演流派,比只有一个“正宗”好的多。多元表演路数给观众 审美需求提供多样选择,是剧种面向新时代生成的基本条件。

  国家现在大力扶持戏曲艺术,而表演队伍的建设是戏曲振兴的基础,是硬件。我觉得,一个好的团队出现甚至比出一两出好剧目更有价值。近30年来, 一些团队出了一些好剧,风光一时,但一两枝独秀,随着主要演员的老化退出,院团很快衰落。但是,河南豫剧青年团就不同了,他们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有20 年的时间,可以争得多少风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