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布袋戏的继承与创新——从《龙山情缘》谈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8日11: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陈世雄

  晋江南派布袋戏《龙山情缘》讲的是晋江安平龙山寺观音香火东传台湾的故事。据说,300年来,龙山寺在台湾分炉多达300多座,支庶流长,因此,这个故事见证了两岸共同的人缘、神缘、文缘,在当今形势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龙山情缘》由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编剧和导演都是庄长江先生,他今年79岁,以这样的高龄承担起一部大型木偶剧的编导任务,确实难能可贵。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出戏的导演艺术。记得闽南著名导演吕中文先生说过,木偶戏的导演工作在许多方面比“人戏”还要麻烦、复杂。我完全相信这种说法。庄长江先生说,他为了排《龙山情缘》这台布袋戏,花了整整4个月时间,感到非常辛苦劳累。他比吕中文先生年长十来岁,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学习。

  《龙山情缘》的导演艺术值得写一篇长文来细细研究。我没有这样的功力,只想谈谈这出戏的人物造型和综合运用。

  我们知道,布袋戏的木偶形体本来是很小的,只有六七寸高。演出空间十分狭小,通常是在只有一米多宽的木台上,演员就坐在台后的椅子上给观众讲故事,所以这是一种说唱加上木偶表演的艺术,观众数量很少。上世纪50年代初,晋江的布袋戏艺术逐渐走向剧场化,舞台加宽加大,观众数量也大为增加。这样,六、七寸高的木偶就显得太小,适应不了观众观赏的需要。于是,艺人们动手改造木偶,把它加高,曾经制作过一尺半高的木偶,后来发现太高了不便操纵,又把它缩小到1.2尺。

  偶身加高了,可是艺人们的手指却无法加长,因此,艺人们在偶身内部加上一个小小的“调节杆”(或称为“辅助杆”),用另一只手通过“调节杆”来协助操纵偶身,解决了许多问题。譬如,原来的木偶手臂是僵硬笔直的,没有肘关节,不能弯曲,加长后的手臂加上肘关节,可以弯曲了,相关的水袖动作也可以完成了,这就可以更加逼真地模仿戏曲的动作,可以适应“文戏”中那种细腻的表演。“调节杆”的发明和运用,是晋江南派布袋戏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艺人们为此动脑筋、想办法,费了大量精力。然而,“调节杆”也带来新的问题:原来形体较小的布袋戏木偶可以自如地快速转身、翻筋斗,而用双手操纵的加“调节杆”的新型木偶动作不够自如灵活。于是艺人们想出新的办法,就是为一部分加了“调节杆”的木偶配搭一个传统的、不加“调节杆”的偶身,也就是一个人物用两个偶身。当需要做较剧烈和快速的动作时,就使用传统的布袋戏木偶;当需要做出较细腻、复杂的动作时,就用加“调节杆”的木偶。其次,在同一出戏中,只有部分人物是用加“调节杆”的木偶,其他人物仍旧用传统木偶。

  庄长江导演的《龙山情缘》就体现了这样的原则。全剧的角色有70多个(仅莲花仙子就有8个),可是,采用加“调节杆”的木偶只有6个,即曾养正、悉善、颜氏、造船师傅、慧德、曾绍祖。其中,曾养正、悉善同时配搭传统木偶来表现,即一个人物配有两种木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替换。而其他数十个人物,都使用传统的布袋戏木偶,以表现灵活多变、节奏较快的动作。其中有牌头、小沙弥、老妇、清兵、举幡帜者、车鼓者、水手、香客、僧尼、抬神轿者等等。

  除了新旧两种布袋戏偶身,《龙山情缘》中的观音、莲花仙子和拍胸舞者运用杖头木偶来表现。其中,拍胸舞者的造型比一般的杖头木偶要小,原因是为了让它们在体型上和台上的其他布袋戏木偶相类似,而不会显得太大。但观音与众莲花仙子的杖头木偶形体没有缩小,因为它们是独立出现的,不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些安排,都体现了庄长江导演的精心构思。

  多种木偶的综合运用,在小小的布袋戏舞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令人难忘的画面。例如,杖头木偶表现的拍胸舞最好看,力度和节奏感很强,并且带有鲜明的“偶趣”,和泉州提线木偶的拍胸舞相比是另一种更加阳刚的风格。用传统布袋戏木偶表演的小沙弥与牌头的一场戏,动作干脆利索,灵活多变,包括了不少传统的绝技。纵观全剧,可谓兼具众美,赏心悦目。南派布袋戏艺术家常说,“人戏做得到的我们都能做到,人戏做不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话确实不假。

  《龙山情缘》在剧本创作上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有的观众反映演出长了些,有些北方来的观众不习惯用南音演唱的长唱段,觉得唱段太多太长,这些意见都值得考虑。但是,全剧的整体呈现是很好的,在福建省第26届戏剧汇演上获得了剧目、剧本、导演、音乐、舞美、表演等奖项。这一成绩的获得,和年近80岁的庄长江老先生的精心编导是分不开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愿庄老先生为南派布袋戏做出更多贡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