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公而无私 勇而无恃——评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原创话剧《董必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6日08: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宋宝珍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历史寓言或可见出楚民的刚毅、勇武。文脉悠久、人杰地灵的荆楚大地,也是中共一大代表、共和国开国元勋、著名法学 家、诗人董必武先生的桑梓故里。在董老诞辰130周年之际,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了话剧《董必武》,生动再现了这位革命先驱于1947年在上海被国民 党军警围困48小时后“虎口脱险”的往事,并结合董老心态情绪的变化,以意识流的方式追溯其一生中惊心动魄、英勇无畏的人生传奇,凸显了共产党人的襟抱、 气魄、胆识,可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风范,山高水长”。

  将革命领袖请下神坛,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艺术情境之中,这样的戏剧使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达成。如果说新时期领袖剧的出现旨在冲破僵 化的艺术观念,那么而今重塑革命家形象则表现出明显的精神诉求和人文情怀。若想让董必武这样的革命先驱走出历史,走进当代观众心灵,让其熠熠风采在艺术境 界里获得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以其历史真实取信于人,以其精神价值启迪于人,以其高风亮节感动于人,而且需要对其革命生涯和精神境界的 深度理解与重新阐释,以及艺术构思的突破与舞台叙事的创新。

  《董必武》的编剧赵瑞泰是一位创作过17部大型舞台剧、100多部影视剧的优秀剧作家,他披阅历史,磨砺心智,选取董必武革命生涯中一段生死攸关、惊心动魄的斗争经历作为主线,展现董必武方略从容、临危不惧、力挽狂澜之举。

  1947年,国共两党的斗争再次进入尖锐时期,周恩来奉命回到延安,位于上海马斯南路的“周公馆”——共产党上海办事处则由董必武管理。此时, 国共和谈陷入僵局,战争风云四起,国民党对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镇压变本加厉。一天,“周公馆”突遭淞沪警备司令部军警的围困,共产党人的去与留、进与退、 生与死,充满玄机,形势危急。戏剧以“周公馆”被围的48小时,展现董必武的智谋、胆识、策略、行动;以自由变化的意识流程和心理时空的交错互动,展现其 一生中跌宕起伏的尖锐时刻,如“秀才造反”“救孤脱险”“别妻长征”“孤军奋战”“舌战敌顽”等,以富有生命感和个性化的艺术手段,表现了董必武从晚清秀 才到职业革命家的人生画卷。

  董必武在上海的48小时,有两件事关乎生死:一是“周公馆”的秘藏黄金——党的活动经费,一旦被军警特务发现,不仅党的利益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国民党会造谣生事,污蔑共产党囤积黄金,破坏金融秩序;二是如何带领办事处的人员安全转移,回归革命根据地。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文献剧,话剧《董必武》做到了大处不虚,小处不拘,既在大关目上忠实于革命历史大趋势的真实,又在细部刻画上做到气韵生动,游 刃有余。赵瑞泰巧于构思,精于笔墨,其用心不在于顺势讲述一个完整的“虎口脱险”传奇,而在于以草蛇灰线式的情节架构,以点面结合的叙事方式,前勾后连, 一线贯穿,塑造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戏剧主人公。该剧的运笔着墨颇为讲究:有的地方似绘画留白,给观众以思索、想象空间;有的地方如重彩焦墨,参差错落 间风采立现。比如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咬牙切齿要拔掉中共在上海的暗堡,紧接着便是军警对“周公馆”的大肆搜查、监视、包围,此后,到底是谁送出了紧要消 息?国民党副官是否知晓菜篮底部的秘密?在包围与突围行动中此人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警备司令口中的定海神针到底指的什么?作为共产党经费的黄金以何种 妙计安全转移?编剧都没有一一点破,而是让观众运用智力将情节要点进行拼接,结合必要的前提和事态的演进,发现谜底并享受破拆谜面的乐趣。

  一部以革命先驱命名的戏剧,主人公的成功完型是重中之重。董必武对党忠诚,对人慈爱,对友坦诚,对敌机警。他的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形象在舞台 上立起来了,这个戏也就基本成功了。剧中的董必武,在为人处事上朴实无华、率性真诚,常自称替补、龙套、补丁,全无旧知识分子的酸腐气和高高在上的官架 子,连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打了邻居家偷肉的狗,他也要亲自过问并嘱托赔偿、道歉。在胸襟胆识上,他镇定自如,临危不惧,早年革命失败时毫不退缩,抱起革命遗 孤再次踏上征程;长征路上他与爱妻诀别,竟然担任了妇女队长之职,在战斗中指挥若定,有效保护了产妇、婴儿和众多女性。在决策行动中,他大智若愚,决胜千 里,面对国民党军警的重重围困,他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既巧妙送出情报,揭露国民党的罪行,又取得民主人士和进步学生的支 持,鼓舞全社会反抗国民党的行动。他既做好了为革命慷慨牺牲的准备,又为办事处的战友们积极赢取活下去的机会。

  路羽扮演的董必武,不化装也有七分像,他不是端着架子演大人物、大英雄,而是从人物性格和生活细节出发,从性格逻辑和情感逻辑入手,将董必武作 为湖北人的变通智谋、作为革命家的卓然气魄、作为知识分子的儒雅风度、作为敦厚老者的大爱襟怀,做了具象化、个性化的生动展现。在国共分裂几成定局的时 候,董必武洞察到共产党安插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办事处终会撤离,但何时撤、怎样撤,他则是慧眼识真,颇见机心:既不挑起事端授人以柄,也不一味退让长他人 威风,而是坚守到最后时刻。在撤离之际,董必武推开窗子,对进步学生和社会民众发表激情演讲,他的一腔正气与慷慨陈词,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既为共 产党争取到民众的支持与同情,又让国民党担负了破坏和谈的骂名,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大气魄、大智慧。

  《董必武》的艺术风格有一种庄重和阳刚之气。舞台上的“周公馆”被设计成一栋典型的上海三层小楼框架,屋檐下青藤蓊郁,屋宇内陈设俨然,转台的 运用十分灵动、自然,既巧妙地解决了戏剧的场景变化,也顺应了意识流的飘忽、漫散的特点。导演对舞台时空的处理颇见功力:整部戏剧涉及到董必武90高龄的 现实时空、回溯往昔峥嵘岁月的多向时空、在“周公馆”被困48小时的往昔时空,以及他心有所想、情有所系的心理时空等等,导演时而将其处理成内心、现实时 空的交错并置,时而利用舞台表演区域的近、中、远景,于延伸变化中层次分明地表现有意味的情境,在丰富、生动的舞台意象中,既有表现主义的心理外化,也有 浪漫主义的诗意抒情。

  当然,该剧在艺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些地方场面与场面的过渡显得有些突兀,比如国民党军警与“周公馆”的人刚刚还是剑拔弩张,转眼便是董 必武与林副官对坐吃饭拉家常;遍体鳞伤的莺子姑娘刚刚被背出牢房,转眼间便上楼下楼如常人一样,这需要考虑艺术的真实性对观众的心理影响。还有国民党的沈 处长面容稚嫩,声线很亮,行为鲁莽,是剧组找不出年龄稍大、有些心机的演员?还是故意要塑造这样一个角色,以表现其官僚制度的腐败?在今后的演出中,还是 应当从戏剧情境出发,从角色的内心出发,将戏剧打造得更精致、更真实、更生动,以便让这个具有良好基础的革命历史文献剧,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更强的艺术 魅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