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坑灰已冷话“伏生”——新编历史剧《伏生》观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6日08:41 来源:中国作家网 肖 江

  对于历史上的秦始皇和他的“焚书坑儒”,2000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时期和年代以及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们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 件总是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为今天的人们正确和全面认识历史提供了不同的佐证和参考。晚唐诗人唐碣曾写下流传至今的诗句:“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 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的大致内容是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诗的最后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并不是指刘邦和项羽不识字,而是说 他们不读“儒家”经典书籍,否则也就不会举旗造反。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举已经过去2000多年,坑灰早已冷却,历史也已成云烟。但是,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著名人物却不曾逝去,他们不断以不同的 面孔和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认识或重新认识,也给后人带来思索和唏嘘感叹。我无意在此文中评说秦始皇,也不想“商量”“焚书坑儒”的“事业”,只 想谈谈那个在激烈的“焚书坑儒”大事件中幸存下来的秦朝大儒——伏生。

  将我带入2000多年前秦朝历史的不是电影和电视剧,也不是文学巨著,而是国家京剧院刚刚推出不久、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的新编历史剧《伏生》。

  京剧《伏生》改编自同名话剧,讲述的是发生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的故事。当朝宰相李斯和大儒伏生是“半世知己,一世政敌”,李斯嫉妒伏生的才 华和大儒之名,威胁利诱伏生家的仆人做他的卧底,欲伺机置伏生于死地;李斯利用秦始皇下令“焚书”之机,逼迫伏生将家藏典籍全部烧毁,后又利用伏生之子上 书获罪之事,逼迫伏生交出儿子并处死。历经此变,伏生妻子自杀身亡,其女也拒绝和他相认,致使伏生半疯半癫,流落街头。李斯见状,认为伏生已成废人对其再 构不成任何威胁,遂放心而去。秦二世上台后,李斯因言获罪,惹怒秦二世,被处以腰斩。临刑之前,路遇伏生,在交谈中才知道伏生早已将被李斯焚毁的典籍尽数 背下。李斯终不能从精神上战胜伏生,而自己却落了个被腰斩的下场。该剧在伏生的叹息和无奈声中落幕。

  回到家中,坐在安静的书斋里,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伏生,字子贱,又作伏胜,生于公元前260年,卒于公元前161年。伏生系孔门弟子。秦统一 后,朝廷设博士70名做顾问,伏生为其中之一。伏生被公认为秦朝大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儒家经典《尚书》藏在 墙壁的夹层中,以此躲避焚烧之难。秦亡汉立,儒学复兴。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颁布法令,允许民间藏书。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完好,这便是 珍贵历史典籍《尚书》。伏生的事迹传至朝廷,汉文帝欲召其入朝,但是,此时的伏生已年逾九旬,出行困难。文帝派晁错到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伏生因年迈而口 齿不清,他的话只有他的女儿羲娥能够听懂,于是,伏生通过女儿转述给晁错,终于将其胸藏《尚书》完整记录整理出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最终《尚书》得以流传 后世。

  我认真阅读完伏生的生平,感慨万千,思绪重又回到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之上。剧中的伏生忍受着焚书和人亡家破的厄运,背井离乡,依然初心不改,为 保护珍贵儒家典籍,忍辱负重,终于完成文化传承的宏愿,让人唏嘘动容。尽管剧终时伏生说的一句话“我还想把其他典籍都背诵下来,可是我老了”充满了悲凉和 无奈,但一代大儒伏生依然值得天下读书人崇敬和仰望。

  国家京剧院在改编时,着力将剧中的矛盾冲突和叙事核心加以整理和浓缩,删去了话剧中的许多情节,将剧情发展和京剧的特点相融合,重心突出,又不 拖泥带水。该剧在立意和编排上新颖独到,巧妙地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贯穿其中,内容紧凑,前后呼应,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剧目。《伏生》剧中的演员队伍也十分 抢眼,剧中的主要人物伏生和李斯分别由京剧名家张建国和魏积军担纲主演,他们的加盟和出色表演已成为该剧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伏生——一个并不强大的生命个体,一个视儒学经典为生命的大儒,在腥风血雨和惊涛骇浪中坚守着自己的宏愿,坚守着文人的终极理想。这既是文化坚守,也是生命坚守。他经受着心灵的拷问,也经受着家人和世人的拷问。他以他的生命和言行告诉世人,他究竟坚守的是什么。

  从伏生的身上我又想到了今天的中国社会。今天的中国文化精英们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和操守?又有多少人能够不趋炎附势,保持客观中立并誓言成为社会的良心?

  我思考着,我希望能够穿越到秦汉时代,走到伏生的面前,和伏生对话,听大儒畅谈儒家精神,和大师纵论文人情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