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接地气的湖南花鼓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0日10:11 来源:北京日报 乔宗玉

  不久前,作为湖南省“文化惠民”公益演出项目之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在省花鼓大舞台上演了经典名剧《小砍樵》、《调叔》、《补锅》。这三个小戏轻松活泼,生活气息浓郁,载歌载舞,集中体现了花鼓戏“三小”——小旦、小丑、小生的表演特点。

  湖南花鼓戏兴起于清代嘉庆年间,它从三湘四水田间地头的小歌舞演变而来,演员最初半农半艺人性质,剧目反映民间苦乐。新中国成立以后,花鼓戏成立专业剧团,并有了专门的演员培养科班。

  《小砍樵》是《刘海砍樵》最初的雏形,也是经过艺人们不断打磨的该剧精华部分,其中的“比古调”,“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远近闻名,湖南民间几乎人人会唱。此次,与童年相隔三十多年,再看《小砍樵》,有不少新收获。首先,《小砍樵》有大量的劳动场景,贫穷的少年小刘海之所以得到狐狸精胡秀英的青睐,既非许仙被白蛇相中的原因——俊美,也非梁山伯被祝英台爱上的原因——有才学,而是小刘海勤劳本分,农活干得好。小刘海挥汗如雨地砍樵,动作麻利,间有憨厚,胡秀英在他身后模仿着他,时不时调皮地做法戏弄他、帮助他,小姑娘情窦初开,跃然于形。

  当胡秀英向小刘海主动大胆表达爱意,小刘海坦诚地告诉她,自己家境贫寒,老母目盲,嫁给他就得干活、伺候老母,胡秀英爽快地答应了。在小刘海看来,胡秀英诚如他所唱的:“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小砍樵》体现了中国底层男子一贯以来的娶妻当娶“织女”、“七仙女”、“田螺姑娘”的梦想,此类故事清一色都是有法力的女性对穷小子无怨无悔地付出,给予穷小子们美好的娶妻梦想,并且,它也鼓励女性追求辛勤劳作的男子,而不应好逸恶劳,贪图富贵。

  同样是“女追男”,花鼓戏《调叔》中的嫂子勇于追求小叔子,却遭遇失败。《调叔》并非剧名字面上那种“桃色”意味,它实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两个字。剧中,嫂子由略带风骚、拿着手帕的小旦扮演,小叔由斯文的小生扮演。起初,嫂子一点、一点“诱惑”小叔时,观众是用调笑甚至是嘲讽的眼光看那“淫妇”。当嫂子说出自己悲苦的身世——因为冲喜嫁人,结果丈夫、公婆相继离世,她与小叔子都是二十岁年纪,却像妈妈、姐姐一样照顾小叔子,使观众能够理解和同情这种“日久生情”了。小叔子也曾悄悄去她的房间看她,可见,他对她也不是完全没有感觉的。

  《调叔》末尾,小叔子以所谓“孔孟之道”,拒绝了嫂子的求爱。饶是小叔子不爱她,嫂子依旧含泪说,明年科考时,她会为他做一身新衣裳,祝他高中状元。小叔子在嫂子离去时,念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了功名前程,杀了自己内心所爱。

  《调叔》好看,不仅仅在于嫂子步步紧逼、小叔子步步为营而形成的“诱惑”与“反诱惑”、情与理相纠缠的悬念跌宕情节,还有舞台上那两把红色长凳。两把普普通通的长凳,既是学堂座椅,又是“调叔”的重要道具,经过两个演员的不断摆弄,展现两者关系的对抗、狎昵等微妙之处,合理、含蓄又巧妙。我由此想到当前一些新创剧目满台的高科技的舞美设计,全然丧失了舞台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反不如花鼓戏两条长凳风情无限。

  《补锅》是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出花鼓小戏,讲述了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刘大娘通过补锅,纠正了自己的职业偏见,在欢天喜地的劳动中,接受了女婿是补锅匠的现实。这个戏,通过生动、简明、淳朴的喜剧剧情,宣传了热爱劳动、自由恋爱、职业无贵贱等价值观。剧中,男女对唱“反手洞腔”“手拉风箱,呼呼的响……”和“比古调”一样,成为湖南民间家喻户晓的好听、耐听、接地气的唱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