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二胡行者金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6日11: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赵 倩

金玥二胡演奏《二泉映月》

  金玥是中央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二胡声部首席。10余年的专业舞台实践成就了他在二胡演奏、民乐传承等方面多维的理念和表达方式。

  金玥习琴三十载,他认为炫技不是目的,音乐的内涵和意境才是乐曲的核心所在,它彰显着演奏家的风格表征,引发听众的共鸣。音乐的内涵是会随着音乐家的阅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断变化、提升的,因此,音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他 习惯于练琴时录音,而后反复听。他说听录音是对自己耳朵的检验,这样才能不断地体会自己指法和弓法的变化,在乐曲音响、音色和韵味等层面产生的不同结果, 进而改进和提高。听过他拉琴的人,从他的琴声中不仅能够听到唯美的音乐,更能感受到他深厚的功力——可以柔情似水、柔美婉转,也可以铿锵有力、激烈奔放。 恰到好处的力度掌控、指法弓法处理和情绪的塑造,使听者在他的炫技与抒情之间领略二胡的音韵之美。

  对于中国民族 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金玥说,踏着历史脚步走来的传统,历经了无数岁月的磨砺,却始终不曾失去其特有的弹性与厚重,令每一位传承者都为之折服、肃然起敬。优 秀的传统,是当代二胡艺术生存发展的根基和来源。然而,创新则是二胡艺术传承的核心,离开了创新,离开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观念,二胡乃至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都将会被时代抛弃。他乐于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尝试,由此让我们看到了民乐呈现出的多种可能性。

  且 不说他曾经踌躇满志地与几个朋友一起创立了中国第一支男子流行民族乐队,也不说他参与录制多部影视音乐的专辑——其中电影音乐专辑《春秋战国》曾获得 “2011年全国最佳唱片奖”,单就金玥参演中央民族乐团的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和《又见国乐》中的表现,就足以看到这位年轻的演奏家对民乐与多元艺术 融合的积极思考和鲜明的观点。

  在2013年8月中央民族乐团新创剧目——民族乐剧《印象·国乐》中,金玥领命与 箜篌演奏家吴琳合奏音乐会主旋律。这首由中央民族乐团作曲家姜莹创作的旋律,没有花哨的炫技,没有无常的音程跨越,一切旋律都来得那么纯净、自然,一气呵 成。这样纯洁、深邃的乐曲,蕴藏着太大的张力,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演奏家若内功欠佳,就会把旋律演奏得流于表面而不得精髓。于是,每天排练之后,金玥仍 然抱着二胡,继续揣摩每一个音的指法、弓法,乃至每一处呼吸换气,他不希望任何一个音符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流于平庸和浅薄。最终,金玥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 与箜篌的完美配合,那飘荡在剧场中的悲壮、深情的旋律打动了在场的观众,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在时隔两年后中央民 族乐团的又一部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中,他与同事邵泓一起,共同演绎经由作曲家姜莹改编的阿炳二胡经典名曲《二泉映月》。剧中,金玥在舞台中央扮演 “阿炳”,他除了讲述自己对于前辈民乐人的敬重外,还完成了旋律音乐的演奏,而邵泓则着素衣,扮演金玥想象中的“阿炳”,以身体语言的表达与金玥对话,他 们共同讲述了一个“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二泉映月》”的故事。如果说,《印象·国乐》的首次跨界,让金玥有了全新的舞台表演体验的话,那么《又见国乐》则 让这种体验得到了更大的提升,面临的难度也更大。这一节目的编排,要求让他以当代民乐传承者的身份和角度去演绎阿炳,演绎《二泉映月》,演绎他心中的具有 时代气息的国乐传统。金玥说,一开始会考虑到年龄、形象等因素与阿炳的巨大反差而心有疑虑,但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导演指导和细心琢磨以后,他不仅在舞台表演 上迅速进入角色,生动流畅地完成了台词的道白,而且从音乐的处理上也颇费思量:除了查阅阿炳的原声录音、曹安和的文章等相关资料,更加强化了垫指滑音和打 音的运用,对弓法也做了细致调整。最后的舞台呈现上,通过演奏、语言和肢体语言的综合表述,他完美地塑造了“阿炳”,成功地呈现了作曲家对于经典的重构和 自己对该曲的理解,让新时代的观众重新认识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认识了中国民乐的当代价值。而最后大乐队齐奏出《二泉映月》时,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 了高潮。

  他说:“《又见国乐》不仅给予演奏家一次全新的演绎体验,同时它打破了常规的演出形式,丰富的舞美、灯 光、音响的配合,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除了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亦可感受到新时代作曲家、演奏者的创新与探索。”可以说,舞台上金玥让观众看到 了二胡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具有如此的叙事性和艺术表现空间,也看到了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新路径:利用新的艺术形式和空间叙事,让民乐在继承传统中展现出新 的面貌。

  作为青年二胡演奏家,金玥用手中的胡琴诉说着他的“民乐梦”:让全世界的华人对民族音乐的时代特色有全新的认识,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中国民乐不应该是演奏家独自的诉说,而应该成为大众的审美诉求对象,成为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中灿烂的语言体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