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专家研讨话剧《曲韵钟鼓楼》——突出戏剧平民意识开掘北京文化遗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9日10: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成
 话剧《曲韵钟鼓楼》剧照 话剧《曲韵钟鼓楼》剧照

  北京作为首都,同时还是文化之都、国际化大都市,如何在国际化的进程之中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在一系列舶来的歌剧、舞剧等艺术中,传承北京传统的艺术形式?近日,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文联主办了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戏剧创作研讨会。

  北京市东城区文联常务副主席王富国介绍,东城区力推“戏剧东城”品牌,如今东城区形成了五大剧场聚集区:以首都剧场为主的王府井聚集区、以保利剧院为主的东二环聚集区、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主的南锣聚集区、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主的前门聚集区、以红剧场为主的龙潭聚集区;拥有“北京·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等戏剧品牌活动;同时,还积极扶持东城原创剧目,创作演出了10部东城题材的话剧,其中,由李东才编剧、孙哲导演的话剧《曲韵钟鼓楼》则是近年来“戏剧东城”推出的力作。

  《曲韵钟鼓楼》采用的是商业化运作模式,编剧创作完后,出品方征求各方意见,寻找合适的运作团队,先市场化运作,再根据社会反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演出补贴上给予支持。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激发创作团队的积极性,同时还时刻呼应市场需求。该剧讲述了老北京母女两代鼓书艺人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鼓书这门曲艺艺术的发展与变革的历程。剧中,女儿柳絮飞外出走穴演唱流行歌曲,外孙朗帅热衷摇滚,不愿学习家传的鼓曲,整个剧情即围绕这样的冲突展开。直到最后,柳絮飞知晓自己的身世,感动于生父的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和养母柳世芳一生捍卫坚守鼓曲艺术的情怀,终于找到了民族艺术的根与魂。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城人,北京市东城区剧协副主席傅维伯表示, 《曲韵钟鼓楼》的创作方向是对的,是典型的平民戏剧。它体现了老百姓对戏剧的普遍认识,让老百姓容易参与进来,产生共鸣。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表示认同,他认为《曲韵钟鼓楼》 《隆福寺》等北京市东城区的戏剧创作跟北京人艺、国话拉开一定的距离,突出自己的创作特点,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但创作则由编剧、导演、演员掌控的模式来运作,突出戏剧的平民意识。像《曲韵钟鼓楼》就开掘了北京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题材,围绕着大鼓这种曲艺形式,写柳世芳一家的矛盾、情感纠葛,最后落脚点回归到文化传承上。

  对于如何寻找东城的平民戏剧元素,编剧李东才说:“北京东城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之一是钟鼓楼。而鼓曲是北京的土特产,京腔京韵。把二者结合起来,比较有特点。在采访中,我了解了很多鼓曲艺人的经历,故事在真实生活中也是有原型的。 ”

  北京市东城区剧协副秘书长兼戏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雷认为此剧质朴、洗练、简约,沉而不滞、哀而不伤,以柳派京韵大鼓世家三代人在如何坚持与守望、继承与弘扬民族鼓曲艺术时所形成的意识代沟、动向抉择、行为冲突、思想挣扎与内心自觉,并最终“破鼓重修,散家重圆,凋业重兴”的主题思想,在表现倡导弘扬优秀民族传统艺术方面,不仅极具现实意义,而且也勇敢地触碰和揭示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直至当下的民族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守业者、传业者和承业者的现实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窘境,并以“鼓曲”作为切入口,一管窥豹,折射出更为众多、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民族传统艺术生存现状与众生百态。甚至,还有将此剧改编成一部同名北京曲剧的潜质。

  同时,专家们也对《曲韵钟鼓楼》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剧中人语言再贴近当下的时代特点,再鲜活与生动一些,包括考虑使用社会流行用语和网络热语,并结合起一些有关联的新闻时事,以表现出应有的时代气息;把柳老太太刻薄、可爱又自尊的一面再刻画丰富一些,把老鼓曲艺人的特点刻画再丰满一些会更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