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创作者心里必须时刻装着群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2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杜亚雄 陈 烨

  歌剧《白毛女》巡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音乐作品是给人听的,歌剧是给人看的。

  创作者心里必须时刻装着群众

  歌剧是16世纪末在意大利产生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17世纪开始盛行欧洲各国。到18、19世纪,民族歌剧的创作和表演水平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四”运动以后,歌剧传入我国,一些中国作曲家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上世纪20年代末,黎锦辉写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10多部儿童歌舞剧,是歌剧在我国发展的最初成果。然而国人并不满足于小型的歌舞剧,希望创作出真正的大型歌剧。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张曙的《王昭君》、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冼星海的《军民进行曲》与黄源洛的《秋子》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如何才能使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我国的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怎样使它和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接轨并与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相结合,采用何种手法才能运用我国民众熟悉的音乐语言表现戏剧情节发展,才能刻画人物的音乐形象,都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

  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提高了认识,1943年春节在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此后,边区的音乐生活面貌焕然一新,音乐家们不仅从群众的生活中获得了广阔的创作源泉,而且通过深入生活和采风,掌握并熟悉了人民的音乐语言和形式,创造了大量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1945年4月,由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刘炽、向隅、陈紫等作曲的《白毛女》在延安演出。这部歌剧的作者们总结了“新秧歌运动”中创作大量“秧歌剧”的经验,探索适合广大群众的歌剧创作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开辟了我国歌剧创作的一个新阶段。

  《白毛女》的剧情具有群众基础和时代感,创作者们把流传在河北省西部“白毛仙姑”的具有传奇性的故事,提高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高度,将传说中对个人遭遇的描绘扩展到了亿万劳动人民的命运层面。《白毛女》的内容既深刻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现实生活,又给农民指出了斗争的方向。

  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在学习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汲取了民歌的音调来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如用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的音调作为喜儿的主题音调,用山西民歌《捡麦根》塑造了杨白劳的音乐形象。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唱腔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了汉语有字调的特点,学习曲艺、戏曲中的做法,多处运用了“说中有唱,唱中带说”的行腔原则,运用了秦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中的板腔变奏手法,表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吸收传统音乐因素的同时,他们也借鉴了西洋歌剧中的重唱、合唱的形式并采用动机发展、和声及复调的创作技法,使我国传统音乐的因素和外来形式、技法密切结合在一起。《白毛女》演出之后,引起了广大群众和音乐家对歌剧创作的更多兴趣和要求。到60年代,我国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马可等人的《小二黑结婚》、张锐的《红霞》、张敬安和欧阳谦叔的《洪湖赤卫队》、羊鸣等人的《江姐》等。这些作品在创作方向和艺术上都同《白毛女》一脉相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歌剧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原野》《苍原》等一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音乐结构和写作手法上更多地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思维和技巧,如对朗诵调的处理,音乐主导动机的贯穿运用以及乐队的交响性手法等,以此来刻画戏剧性冲突。这些作品较少汲取我国传统音乐的因素,从风格上看,更接近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由于我国广大群众对西方音乐的艺术形式并不熟悉,这些歌剧的音乐语言也和民族传统的距离较大,它们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并没有像《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和《江姐》那样,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新创作的歌剧,以洋为高,背离民族音乐传统,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根本不顾汉语的特点,否认“以字行腔”,抄袭模仿西洋歌剧中的朗诵调和咏叹调,千篇一律。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的剧,但有一些新创作的歌剧,音乐不成功,只好在舞台设计上追求奢华、炫富摆阔,想以此吸引观众。一些花了很多钱的“大制作”,音乐缺乏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难听难唱。这些脱离民族传统、脱离群众的歌剧,根本没有生命力,群众不要看、不要听,更不愿意去唱。

  日前,笔者在杭州观看了复排歌剧《白毛女》的全国巡演。到达剧场时,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但是门口已经陆续聚集了大量的观众。演出开始时,剧院里座无虚席,更难得的是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年人。在首演后的70年,《白毛女》的演出还能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在今天“赠票成风”的中国原创歌剧市场是一个奇迹。与以前的排演相比,此次复排在舞美设计、故事结构、音乐设计等方面并无太大改变。饰演喜儿和大春的演员是雷佳和张英席。雷佳在学习、继承老一代演“喜儿”实践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和对人物的理解,塑造了一个性格坚韧、直率,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喜儿形象。特别是她演唱的《我要活》《恨是高山仇是海》等经典唱段,较之于前辈表演艺术家在声腔造型方面显得更单纯,更能贴近于歌剧中喜儿的年龄特点。

  当代一些作曲家缺乏与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也很少深入群众,了解、体验人民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内容往往不丰富,其中一些人一味追求现代技法,甚至执拗地认为音乐只需表现自己而无需考虑听众。歌剧《白毛女》巡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音乐作品是给人听的,歌剧是给人看的,创作者心里必须时刻装着广大群众,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