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北京法源寺》: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1日10:03 来源:北京日报 顾玥

  如果说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是对戊戌变法的神话式叙述,那么田沁鑫根据这部小说编剧和导演的话剧《北京法源寺》,又是什么呢?

  诚然,戊戌变法是一个事件。除此之外,它还在中国人心目中构建了一群人的固定相貌:袁世凯——叛徒,慈禧——恶妇,光绪——草包皇帝,谭嗣同——死,梁启超——生。

  事件本身——如果真的存在“事件本身”的话,已经与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观察不完全一致了;再加上历史学家对有关证据和文献的发掘、梳理和重述,经此以后,“事件本身”到底是什么?题目出得这么难,具体到戊戌这段历史,还有许多追问需要给观者一个交待: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为什么叛?为什么杀?田沁鑫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李敖答了,答得铿锵有力。所有人物对话、场面安排只为作者旺盛的表达欲服务。所有人都在替谭嗣同解释,他为什么非要赴死。而田沁鑫这部改编于《北京法源寺》的话剧,什么确切答案都没给。她胆子大得很,铺陈出各种可能成立或不成立的解释,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康有为和光绪说了什么?谭嗣同夜会袁世凯说了什么?徐世昌有没有列会?谁叫徐世昌来的?这还是史实层面之问。袁世凯是鳖孙还是倒霉蛋?慈禧是昏庸的老太婆还是伤心的女人?这是更难回答的问题。

  田沁鑫用了唱大戏的基调,京剧过门串场,台上两侧两排椅子,演员来回走动坐下起来,都是台上看戏的人,与台下的观众形成对仗。一般而言,戏曲是人们认知“历史”的捷径,对人物形象的处理格外清晰。袁世凯一上台,被扑上一脸白,粉墨登场。这是他的戏曲形象。

  可是刚要接近答案时,田沁鑫又会立刻把观众拽出来。袁世凯指着谭嗣同:“你不找到我,我能这么倒霉吗?我能让后世一直骂我吗?”指着康有为:“你能代表历史吗?你就是个狂徒!”

  实际上袁世凯有没有背叛变法,他出于何因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知道。戏里只告诉观众,袁世凯的好名声死在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八月三日夜访法华寺的谭嗣同是他人生的克星。

  法源寺是整个戏剧生发的场域。寺庙是个好道场,庙里不许打妄语。尽可能让人物说话。

  三小时,台上角色说了很多话。演员需要完成多个层次上的表演,角色本身和评论人,在场者和不在场者,演戏的和看戏的。角色常常出离角色,引用内务府笔录、野史说法、后世评断,并顺着人们对历史的揣测,在事件发展的关键节点铺展开事件未来走向的多种可能性,探讨历史改写的可能。

  台词在事件、经历和神话三类间穿插跳跃,包括当代话语:颜值不高,点个大大的赞,不能同意更多;史实记载的半文言和诗句直引;人物标志性方言;评论性说辞。事件进程被切割开来,不断打断,再由大小和尚引领向前。于是我们看到康有为站在台口,对着立式话筒与后世历史学家隔空对峙,自我辩解。看到慈禧独坐中央,一字不差念着曾纪泽记下的她的发言。看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袁世凯、光绪,各以“关键在于”开头,直言自己对变法的真实想法。康有为对光绪说:可惜你不知道我们拯救的过程。光绪对康有为说:你也无法知晓我被罢黜的心情。本没有见过面的康有为和慈禧争执不下,梁启超引后世中华书局出版物的内容向老师康有为要真相。“书里怎么可能有?”书里要没有,真相哪里找?迷障重重。

  接下问题的田沁鑫犹豫且谨慎:“所以我就觉得,哎呀历史啊,就搞这个东西,搞得我太难过了,你刚觉得终于有抓挠了,这事对了,下回你再看一个资料,又不对,然后你再看,就全都不对。”她放弃了给出唯一解的“捷径”,老老实实地给出了自己的平面思考过程。但是观众永远需要答案。一搜微博,发现有位观众同样摘录了慈禧的第一句台词,说道:“但是我不想听田导演说话啊!我是来看变法的!!!”仨感叹号,以表愿望之切。“变法”是好人受辱,坏人得意,谭嗣同振臂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人头落地,血溅菜市口。田沁鑫就是不讨人喜,这么爽快的一幕要提醒观众当时菜市口人声嘈杂,可能没人听见谭嗣同说了什么,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都不让观众痛痛快快地听完,这两句有后世修饰过的嫌疑——哗啦,一盆冷水当头浇来。

  我是瞧人说话的。但要想把话说得清晰,也是很难。美国历史学家柯文有言:“现在的人们经常按照自己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见解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新塑造着过去。当我们重新塑造时,过去——更确切些说,是人们经历的过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历史学家为了说明和解释而把过去整理成事件叙述时,或者当神话制造者出于不同的原因而从过去提取某些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信息时,直接创造过去的人的经验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历史三调》)《北京法源寺》不止步于过去,也没有进行现代转述,它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难上加难的是:追究历史的三条路径——事件,经历,神话——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取决于他们与这件事的关系。《北京法源寺》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中也包括观点和视角的不同,比如康有为和袁世凯的对立,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对立,慈禧与光绪的对立。这还是相对直接单纯的关系。

  从戏剧表现上来说,角色台词层次可以更加分明,完成度应该更加精准,音乐需要更合时宜,群戏还需踩准节奏,然而历史与现实之间,田沁鑫已经是一个诚意正心的调解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