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长宁沪剧团原创新戏《赵一曼》晋京演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1日09:5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悦

  长宁沪剧团原创新戏《赵一曼》晋京演出——

  看甜糯沪剧如何写春秋

沪剧《赵一曼》剧照沪剧《赵一曼》剧照

  “未惜头颅献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 31岁的赵一曼国难当头赴国难,在白山黑水中献出忠魂,其在《滨江述怀》中写就的这一句诗深深地震撼着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的心。自小有着英雄情结的她, 8年前看到一份介绍抗联烈士赵一曼事迹的材料十分感动,心里就怀揣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在合适的时间把这位女英雄光辉感人的形象搬上沪剧舞台。此番,陈甦萍终于带领剧团创排出这样一部热血写春秋的沪剧大戏《赵一曼》 。

  《赵一曼》 2015年2月在沪首演,赢得了观众的喝彩,随后被文化部定为上海地区仅有的两台入选的优秀剧目之一进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先后赴宜宾、宁波、杭州、太仓、常州等地演出, 2015年12月底则以一场精彩的晋京演出为全国巡演完满收官。“虽然是区级小剧团却勇于做大题目,更有大气魄,大格局。 ”“在戏曲的传承创新仍困惑重重之时,沪剧总以承前启后的姿态,给人惊喜和鼓舞。 ”在晋京演出后的研讨会上,京沪两地多位文艺评论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都给予这部剧较高的评价。

  沪剧的“红剧”传统

  沪剧这个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擅长演绎现代生活,艺术曲调委婉,“甜、糯、柔、润”的独特唱腔正是其最大特点,也是深受上海老百姓喜爱的原因所在。而用这样柔美的沪语唱腔去塑造东北抗联女英雄和战火纷飞的战斗戏,确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把英雄的形象搬上沪剧舞台?这是陈甦萍和沪剧《赵一曼》剧组在酝酿筹划这部戏之初就在反复探讨的课题。陈甦萍说,“我们为什么不怕,正是因为沪剧善于反映现代生活,在题材突破上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我们产生过像《芦荡火种》这样的好戏,心里有底,这部《赵一曼》关键是要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塑造一个光辉、生动且独特鲜活的舞台新形象。 ”

  沪剧虽然以旗袍西装戏见长,但其实有着深厚的“红剧”传统。沪剧《芦荡火种》 ,即是后来声名显赫的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的前身,此戏1959年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初排,最初剧名为《碧水红旗》 ,后来曾经数次复排。另一个例子是沪剧《红灯记》 ,根据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改编,由爱华沪剧团1963年改编上演, 1964年中国京剧院将此剧改编成京剧《红灯记》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突破。 ”陈甦萍谈到。沪剧《赵一曼》跳出其三十多年革命斗争的历程,集中到她战斗生命的最后阶段,根据沪剧的特点,以写情为主,以丰满的细节刻画,突出她的慈母心肠和爱子柔情。著名戏剧理论家黄在敏认为,对于赵一曼这样重大的题材来说,搬上戏剧舞台之前有不少剧种做过尝试,应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要面对的是如何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当中对人物给予充分展现。“在这方面, 《赵一曼》做到了从情来突破。因为沪剧是以唱见长,找到一个相互之间的共鸣和共振,才使得这出戏看起来别具一格。 ”

  跨越难度才能塑精品

  20年前,陈甦萍曾晋京演出过沪剧原创大戏《母亲的情怀》 ,讲述当年一群下岗女工自立自强的故事,她本人更是凭借此戏获得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近几年她又在《文红老师》 《苏娘》和《小巷总理》等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慈爱可亲、风采个性迥异的母亲和教师形象,有不少新的探索,不仅深受观众喜爱,也得到专家们很高的评价。

  她塑造的母亲和教师形象已成为沪剧舞台一道魅力独具的风景线。但扮演赵一曼这样留过学、进过军校、担任过部队政委,在战场杀出威风,在刑场义薄云天的巾帼英豪,却还是第一次。她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与编剧、作曲等一起设计出“送别宁儿”“月下思念”“倾诉衷情”“血泪遗书”等一系列唱段,发挥自己富有磁性的“陈八曲”唱功,让赵一曼这一英雄形象矗立在沪剧舞台上。“角色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现、用心去探索的。台上的演绎关键在于一个‘情’字,要以物寄情、以形传情、以声唱情。这样质朴细腻、刚柔相济、角色兼具英雄本色和母爱光辉的戏,带着观众进入情节。 ”陈甦萍说道。

  “台上动情,台下也跟着动情,尤其是女人看这个戏会感触更深。 ”著名京梆子表演艺术家刘玉玲说自己几乎是流泪看完的演出。她直言这部戏不仅表达出赵一曼为人妻、为人母的亲情,更展现了她把自己命运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情怀,整部戏十分大气。“ 《赵一曼》注重大写意小写实,不仅以情动人,视觉冲击力也很强。 ” 《中国戏剧年鉴》常务副主编罗松认为,作为一个沪剧作品,突破了沪剧本身比较注重写实的风格,采用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来创造,是沪剧舞台上的创新和突破。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则坦诚地提出他的看法,“这个剧本的创作过程当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丝尴尬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他想在传统的写法当中,杂糅进一些比较有现代感的表现手法,但是,因为编剧的观念,以及他对现代戏剧写作的理解,这个作品在新旧之间有一种矛盾没有解决好,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毛时安还提出,如果能跨越这些难度的话,也许能够贡献出一个闪耀着时代光彩、又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并产生持续感动的艺术精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