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妙在形变神不变——评梨园戏《御碑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08日09:35 来源: 人民日报 陈世雄

  近日,福建省第二十六届戏剧汇演期间上演的泉州梨园戏《御碑亭》,令我有些“意外”。

  在某些人看来,经典只许“敬畏”,一招一式都不可改动。《御碑亭》存在于多个剧种,堪称经典。然而,在新排的梨园戏中,这部经典的剧情遭到了“颠覆”:结局不是团圆,是“拜拜”,而且是彻底的覆水难收。手段也相当毒辣,不是“王有道休妻”,而是“妻休王有道”——妻子自己起草了休书,然后狠狠抓起丈夫的手,强迫他在休书上按了手印。这是其一。其二,舞台美术也不同以往。过去梨园的折子戏都是满台亮,而《御碑亭》的背景始终是黑色的。有些场面,观众只能勉强看见剧中人的身影。其三,以往的梨园戏,不论下雨、刮风、打雷,都以乐队音响或演员身体加以表现。《御碑亭》则不然,其中一场雨戏运用了现代技术进行表现,仿佛是真水倾泻而来,令人“避之不及”。

  在普通观众看来,也许这些细节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对于戏曲艺术而言,却不可小觑。它告诉我们,戏曲真的在变,就连梨园戏这样最古老的剧种也不例外。

  以前我们谈起戏曲的变异,通常提到的都是歌仔戏这样年轻的剧种。剧种好比人,如果年轻,就会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容易接受;古老剧种则往往对新事物反应比较迟钝。可是,人家梨园戏不也改得痛痛快快吗?所以关键还在于人的头脑。把传统当包袱,脑子里总想着要怎样“敬畏”,有什么地方还“敬畏”得不够,那当然难有进步。

  必须强调的是,梨园戏并没有因为上述的“变”而背弃自己的传统,它反倒坚持并丰富了自己的传统。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舞台时空的处理和演员高度程式化、虚拟化和象征性的表演艺术上。《御碑亭》中的三位演员——曾静萍、林苍晓、张纯吉均为梨园的当家演员,其中,曾静萍还是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得主。他们在《御碑亭》中将本剧种的程式,尤其是梨园戏特有的、灵活多变的“手舞”运用到了极致。孟月华和柳生春两人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摸索,呈现出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这是其一。其二是时空的虚拟。舞台中央放置着一张古式长凳,取代了过去通用的一桌二椅。它既是王有道、孟月华家中实用的椅子,又是御碑亭当中的石椅;既是实实在在的家具,又有分割空间的作用。而“二椅”呢?不见了,但在某场戏中,微弱的灯光下,舞台两侧的深处隐约显现了书房一类的空间。在大多数的场面中,我们只能看到舞台正中的那张长椅。因此,梨园戏最受赞赏的舞台设计之简洁、“一以当十”的美学原则得到了新的呈现,其外在的形态有所改变,但精神实质不变。妙就妙在这里。

  《御碑亭》的改编出手不凡,表现出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戏曲作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希望更多具备现代意识、宏通眼光的年轻人走进戏曲创作这支队伍。戏曲的未来是乐观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