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红缨》为少儿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9日15: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康式昭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红缨》剧照      陈 曦 摄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红缨》剧照 陈 曦 摄

  近期,看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儿童剧《红缨》,喜不自禁。这是以一曲流传甚广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为源头,丰富、拓展而成的歌颂抗日小英雄的新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意义非凡。

  歌曲,唱响神州大地70余年、耳熟能详;故事,似乎是第一次搬上舞台,颇富新意。院长尹晓东说:讲述“一个少年英雄的牺牲,不就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对抗战精神最好的弘扬吗”?他们意在喊出:“莫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编剧杜薇说得平实,这是“为了纪念那些为赶走侵略者,在战争中牺牲的花样少年”。导演马彦伟则声言,要打造一部“不应时应景,不速成速朽”“具有艺术品位、美学格调的保留剧目”。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为少年儿童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是剧组的追求,也是剧作的根本价值所在。

  我联想起了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到北师大看望师生时讲过的一番话,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去中国化”,主张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民族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情操,自然包含在民族文化之中。《红缨》就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民族文化的根。

  我一向认为,以儿童为对象的艺术及其团体,应具有半公益性。说“半”公益,是因为要进入市场,具有商品属性;说“公益”,则因为其根本目的不在盈利,而是着眼于国家民族的未来:以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己任。低票价送戏进学校、下乡进社区,是为常规。那种喊着“妇女和儿童的钱最好赚”的所谓“改革者”,以赚钱多少为标准的“伪改革”,只能诱使艺术充当市场的奴隶,把改革引入歧途,最终戕害儿艺事业。可喜的是:中国儿艺始终走在正确的路途上,从未动摇。《红缨》便是新的证明!

  这次看《红缨》,还有个意外的收获。过去只知道“王二小”为掩护八路军机关,伪装替鬼子带路,把日寇引进八路军、游击队的伏击圈,重创鬼子,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掩护了什么机关呢?《红缨》告诉我们:晋察冀日报社!这是导演马彦伟等认真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的发现,于史有据,翔实可靠。

  于是,我想起了恩师邓拓。《人民日报》的前身就是《晋察冀日报》。而《晋察冀日报》社长、总编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总编辑,正是邓拓同志。而由方冰作词、劫夫作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即刊于1942年元旦的《晋察冀日报》上。

  1958年邓拓调离《人民日报》,到北京市委,创办了《前线》杂志,任主编。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开辟了“三家村札记”专栏,与吴晗、廖沫沙共用“吴南星”笔名。我便是该栏的责编,经手了全部专栏文章的编发,不过仅在催稿、取稿、校对的意义上。“文革”砸烂“三家村”,我作为“黑店”的“店小二”“黑苗子”,自然难以免灾。但此前的1965年秋,邓拓同志在“备战备荒”的背景下,将《前线》编辑一分为二,带上一部分编辑到延庆白河堡农村办刊,以适应战时之需。我有幸在乡下亲自聆听了《晋察冀日报》当年的经验:马上构思,下马捉笔,立即付印,连夜出报。邓拓同志自豪地说,在战争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报纸从未中断!

  获知小英雄王二小和《晋察冀日报》的关系亦即间接的和恩师邓拓的关系,我从心底里感到,《红缨》于我,更亲切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