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小城之春》:中式思想气韵的舞台新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6日10:16 来源:光明日报 奚牧凉

  上海归来已逾一月,《小城之春》仍在脑海中时有回响。更加坚信演后直感:这是今年所见,最为出色的中国戏剧作品。

  李六乙导演今年1月在北京人艺推出新作《万尼亚舅舅》,形式独树一帜,引发褒贬两极。照李六乙的秉性,认定的路自会无畏地走下去,管他外界风吹雨打。于是乎转眼今年4月,他又一新作《小城之春》亮相香港艺术节,收获赞声连连,10月借上海国际艺术节之机,《小城之春》又内地专享2场,我等慕名奔赴的观者终得以印证猜测、得偿期待:果真,李六乙在《万尼亚舅舅》之上更进一步,使《小城之春》攀登至他近年独创个人舞台美学之征程巅峰。

  笔者曾详细剖析《万尼亚舅舅》的舞台语汇,其绝非几朵东摘西折的创意火花,而是一盘瞻前顾后的美学大棋。简言之,就是以几何化、仪式化的调度重建舞台骨架,演员跳出对视的、琐碎的外向互动,转入远眺的、凝神的内向探寻,位置关系也由物理变为心理,进而使舞台上惯常的“行动场”被取而代之为“心理场”。如果说契诃夫戏剧中草蛇灰线的角色话不投机,为李六乙这一舞台语汇提供了合理可能,那么电影《小城之春》中精雕细琢的角色各怀心事,就彻底成为对李六乙这一舞台语汇的千呼万唤。李六乙的《小城之春》甫一开场,卢芳便复现了她在《万尼亚舅舅》起首走过的绕场调度,只不过这次她可以直接引用电影版《小城之春》伊始女主角玉纹的画外音:“住在一个小城里边,每天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从这一刻开始,费穆这部被视作“最伟大中国电影”的含情之美,与李六乙独门的舞台心理空间无缝衔接,电影、戏剧两版《小城之春》宛如西施淡妆浓抹,一人两态,尽皆相宜。这绝非两位艺术家的机缘相遇,而是两人在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旨趣的一次殊途同归:费穆借《小城之春》将中国电影引领至中式诗意现实主义的旧情新土,而李六乙从戏曲出发探求多年的打通古今也借《小城之春》胜利告捷。以笔者所见,两位艺术家皆已将中国传统艺术看透皮相,洞悉内里;皆不耽于辐辏拼接,而志在血脉相继。他们所得中国传统艺术之精髓,皆在一个“韵”字。

  中国传统艺术绝不似西方庖丁解牛,大鸣大放,而贵在含蓄朦胧,情随境迁。9年前李六乙做《北京人》,即开始在戏中摸到这一门道,放弃现实场景,深挖演员魂魄,曾家鬼窟一般的氛围便历历在目。再往后李六乙借《推销员之死》、古希腊悲剧等外国戏剧“曲线救国”,终在心理现实主义的契诃夫面前打通任督二脉,调度、表演、台词、情绪精工含蕴至每一步、每一语,化为一曲无音的歌。至《小城之春》,李六乙再上层楼,不仅将笛声、昆曲带至其中,更天才地将演员念咏书本穿插全剧,将剧情的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具象为轻重缓急的诵读。而且,“读书”在李六乙的《小城之春》中不仅扮演形式角色,更成为内容题旨的诱因与地基:李六乙在对电影版《小城之春》原台词不做改易的原则下,以他之见补进了关键性的人物身份背景——知识分子:礼言是老派的中式书生,志忱是新派的留洋学子,而整场苦涩的三角恋情,也被明言为中国传统伦理教义桎梏下的文人悲剧。再加上李六乙亲自操刀、匠心独具的书堆制景,演员拣书、读书、撕书、撒书,一场以“书”为题眼的完整视听语汇打通观众的耳、目、脑、心,与演员的纤情细愫联觉一起,成为一次中式思想气韵在当代戏剧舞台的惊艳新生。

  “中国导演须有个人独创语汇”、“中国戏剧须融汇祖辈传统”,此等老生常谈世人皆知,真能达成者复有几人?李六乙这些年睥睨独行,终悟法门,得无双之果,至无人之境,实是他切切实实的厉害;我等观者除了赠他“今年中国戏剧最佳”的由衷钦服,怕也是找不到其他的溢美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