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哈姆雷特》:“卷福”一不留神丢了偶像的光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6日10:15 来源:北京日报 周健森

  因为“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加盟,今年夏秋之际在英国巴比肯中心上演的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哈姆雷特》成了热门事件,10万张演出票于数分钟内宣告售罄,据说创下了该国舞台演出的一个纪录。上周日,这股热潮随着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超前点映涌入国内,在京三场点映的观影票可谓一票难求。

  这场大众狂欢固然是有明星效应助燃,但归根结底谁又能说不是“哈姆雷特”自身的光环魅惑了众生?这位四百多年前跃上舞台的丹麦王子,大概是世界戏剧史上认知度最高的角色,也因此成为几乎所有男演员——无论艺术家或明星,都想要钻一钻的“火圈”,经年累月,其声名渐渐垒成一堵令人望而兴叹的高墙。

  近年来中国观众很有眼福,观看了不少版本的《哈姆雷特》,这其中有老牌院团的经典复刻,也有大胆狂徒的前卫实验。相较于那些作品,卷福版的《哈姆雷特》并没有显现出任何艺术上的野心,而是老老实实地端出了一部养眼的商业戏剧。在当下动辄就要颠覆传统的戏剧环境中,这种老实的态度反倒是少见了。

  《哈姆雷特》剧本体量庞大,这一新版作品保留了莎翁原作的大部分台词,其演出总时长达到了三个多小时。但是,即使没有卷福那张明星脸充当兴奋剂,观看这部作品也不会感到倦怠。如很多同行的做法一样,创作者一方面删去了原剧本中修饰性的部分华丽辞藻,另一方面改变了场幕结构,这使得剧情紧凑得如同一辆飞驰的列车,呼啸着碾平了一切可能造成磕绊的沟坎。

  这一版《哈姆雷特》对剧本的删减,并非是大刀阔斧式的砍剁。将其与原作进行比对,便可觉察出创作者面对经典文本时如执手术刀一般地小心翼翼,锋刃游走于皮肉之间,却丝毫不伤及作为筋骨的价值观。因此,尽管该剧的演员们已不必如吟诵十四行诗那样正襟危坐,但作品本身却呈现出近乎保守的传统气质。

  这种传统气质如同一个无形的玻璃陈列罩,将作品与当下时空彻底隔绝开来。创作者尽可以让演员们穿着流行服饰展现风采,或者在舞台上铺陈一种冷艳而时尚的复古气息,却无意借此表达对当今政治或社会的任何批判意识。台上的诸多人物仿佛置身于令人眼花缭乱的潮流秀场,却呼吸着四百多年前的空气。

  艺术上和思想上的保守,实则是出于商业上的安全考量。作为一个妇孺皆知的戏剧形象,哈姆雷特固然被莎翁赋予了千人千面的法力,可是四百多年来普罗大众早已将其约束为一种固定的范式。作为商业戏剧的这版《哈姆雷特》不可能忤逆大众审美,请来自带偶像光环的卷福出演主角,本身即是对主流的顺从。

  但是,这个取悦大众的样貌端庄、气质忧郁、思想深邃、运命坎坷的王子,显然无法等同于莎士比亚所书写的那个哈姆雷特。尤其是当创作者如实地复制了经典文本的大部分样貌,又抛弃掉一些伪装之后,这两种形象之间的差异便愈发刺眼,如同将华美的帷幔撕开一道裂缝,使得观众可以窥探到些许残酷的真相。

  比如哈姆雷特复仇的动机,当剧本的完整独白稍作精简之后,我们竟然意外地发现,令其痛苦的杀父之仇背后其实隐藏着夺权之恨。同样的,当他失手杀死愚忠的大臣之后,其忏悔的说辞更像是敷衍和开脱。至于用计除掉押送其前往英格兰的同窗这件事,面对友人的追问,他不耐烦的语气里则流出对生命的冷漠。

  我们看着一个偶像,他越是处心积虑地想要攀爬上道德的制高点,就越是无法遮掩自身的虚伪,更难以洗清手上的血污。莎士比亚的幽灵仿佛游荡在舞台的上空,在这个冥冥之中的审判者眼中,眼看着一场血流成河的杀戮在上演,这其中只有一个真正的无辜者,不是人人瞩目的哈姆雷特,而是毫不起眼的奥菲利娅。

  创作者删去了剧本中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之间关于“贞洁”与“美丽”的对话,或许是全剧中最为大胆的一处动刀了。但剧中这个奥菲利娅的容颜确实无力引发这番议论,她看上去样貌朴素,性格怯懦,面对王子的戏弄时常手足无措,无法令人怀疑她的贞洁。她就像是一个可怜的玩偶,难以成为爱情的主角。

  在剧中奥菲利娅与哈姆雷特为数不多的独处瞬间,观众不会看到固有印象中惊鸿一瞥的情戏,反而却愈发强烈地感受到王子内心深处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或许是基于对奥菲利娅的怜悯,该剧的创作者将剧中最为华彩的篇章留给了这个女孩。当这个女孩踩着灰烬铺就的废墟蹒跚着走向死亡的时候,我甚至生发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私念,倘若演出到此戛然而止,该有多好。

  当然,莎士比亚和广大观众应该都不会同意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