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舞动的痛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3日08:37 来源:光明日报 刘仲宝

  无锡市演艺集团根据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女士同名小说改编创作舞剧《金陵十三钗》的初衷,是为了铭记八年浴血抗战的历史。

  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我对这个题材也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回家后细细阅读同名小说,连夜致电著名舞剧编导门文元,一起展开舞剧剧本提纲的构思。2013年9月初与严歌苓女士及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版权所有者世纪伙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娄总、著名作曲家刘廷禹先生、著名舞剧编导门文元先生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召开了舞剧《金陵十三钗》剧本研讨会。曾经是一名文艺女兵的严歌苓为我描绘的场景与剧情感动落泪,与我产生一见如故的知音之感,觉得无锡市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凭借多年的艺术经验与业界成就,肯定可以把这部舞剧做精做强。舞剧《金陵十三钗》在国仇家恨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刻画到位,最后被提升的是一种人间大爱——不是用妓女换学生,而是用生命换生命。

  “十三钗”是社会底层不得已以特殊方式谋生的一群人,是沦落青楼、强作欢颜、衔悲饮恨、醉生梦死的一群人。严歌苓关注她们、书写她们并让后人铭记她们,在于她们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的人性光辉和大爱情怀。谁说秦淮河边“商女不知亡国恨”?君不见金陵“钗”女“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不是严歌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三钗”也就淹没在30万“无辜死难者”之中了。但有了严歌苓,有了张艺谋,有了我们无锡市演艺集团凝聚心力的倾情演绎,“十三钗”无疑也会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不容挑战的人类良知,成为我们捍卫和平的强大意志!

  一部文艺作品的成败在于艺术感染力,舞剧《金陵十三钗》的艺术感染力在于故事的出奇出新,人物的活灵活现,感情的撼心撼魄,场景的美轮美奂。

  这部舞剧的情感基调是凄美和悲壮。舞剧在“十三钗”惊恐的逃难中开场,“十三钗”一水儿旗袍穿着,人手一只白麻布包裹的皮箱,又沿舞台底边一字儿排开……慌乱的舞步与招摇的穿戴显得十分不般配,但强烈的反差恰恰映照出一个危急的境遇。这是一个非常“舞剧化”的设计,即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暗示境遇的存在和变化,而非如话剧那样要求人物在规定情境中行动。因此,一段“逃难”的群舞很“自由”地便导向了一个具有“点睛”之妙的细节:这是一位守军的下级军官,在只身炸毁日军坦克后身负重伤;慌乱的“十三钗”中有一“钗”叫玉墨,搀扶起血泊中的军官戴强与众“钗”同行……

  第二幕是一个悲壮的高潮,当日寇迫近教堂,“商女也知亡国恨”,玉墨感到死神即将降临,乃弹响琵琶,唱《无锡景》眷恋美好家乡,那旋律如泣如诉,更渲染了凄美的气氛,为之后的悲壮作了“温柔”的铺垫,——戴强为《无锡景》感染,决定为保护美好河山和柔弱姐妹张扬军人和男子汉的气概,他装扮成神父,拉响了成捆的手榴弹,和搜捕金钗及唱诗班少女的日寇同归于尽。他用血大写了“中国人”三字,这三个字也深深烙在了弱女子们的心上。

  第三幕是全剧的大高潮,没有枪林弹雨、没有狂风暴雨,有的只是细腻的感情流淌,感人的人性彰显,于无声处,却惊心动魄。食物断绝令众人饥饿难耐。看门人阿顾将好不容易乞讨来的干馍片分给唱诗班众少女,而唱诗班又将食物推让给“十三钗”,两拨原本处于不同生存环境中的人此时患难与共了,也为后来的慷慨赴难做了合情在理的铺垫。淫邪的日寇再次来到教堂,“邀请”唱诗班去军营“慰问”,这时的舞蹈设计又撷取了一个“点睛”的细节——唱诗班少女书娟闻讯力图以自尽相抗争,玉墨则代表着“十三钗”舍命相救,舞蹈也向最感人的高潮推进——“十三钗”全体争相与全体唱诗班更换旗袍,替其赴险,看门人阿顾被此情震撼,亦男扮女装随之同行。尽管观众们对此情节早已了然,但此时仍禁不住心头一揪、鼻子一酸、热泪盈眶。此时恰到好处音乐响起,一曲《告别生命见黎明》与观众的内心引发共鸣。

  第三幕之高潮如异峰突起,必有余脉延伸,于是第四幕的“余脉”依然延续着凄美和悲壮的基调——在日寇疯狂摧残金钗们时,阿顾男性的秘密暴露而被刺杀,作为一名教堂杂役的形象同样高大,与前者戴强殒身不顾粉身碎骨一样,再次激发了金钗们以死抗争、捍卫自己的贞操和国家的尊严,她们用簪发的金钗刺向淫暴的敌寇,最后饮弹喋血。至此,凄美和悲壮的基调久久回荡……

  以往我和门文元先生一起构思创作的舞剧除了选材惘无偏差,每每中的,在具体执导排演过程中总是追求一丝不苟,求精求新,观众在观赏《金陵十三钗》时,除了感受编舞本身中时不时会出现创新的段子、技巧和画面,还能感受到情调的鲜明、氛围的独特,音乐和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的异乎寻常。这部舞剧的音乐设计是老拍档刘廷禹,舞美设计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张继文先生,其他灯光服装的设计都出自央视春晚的创作团队。

  与电影不同的地方还有结尾的处理。我们用阿顾之死作铺垫,用狰狞淫荡日寇凌辱金钗和金钗们拼命抵御的舞蹈为导火线,最后金钗们拔钗刺向仇敌,终于饮弹喋血。金钗已经成了中华弱女子与暴敌斗争的象征。这样处理使整台舞剧一气呵成,气势如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