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话剧《低音大提琴》:当生活和希望相违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3日10: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乔宗玉
话剧《低音大提琴》剧照话剧《低音大提琴》剧照

  在飘雪的夜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为京城观众带来他们首演于2003年的一出独角戏《低音大提琴》 。因为没有做太多的宣传,这个戏平平静静地来了,平平静静地演着,却给了笔者这个经常看戏的人一个意外的惊喜。

  起先,没有看任何说明文字资料,仅仅知道这是一个德国的戏。观剧时笔者隐约感觉到这个戏与德国小说《香水》有某种神秘的相通之处,一种情绪性的关联,一种对小人物的悲悯感……散场后,一瞧说明书,果然, 《低音大提琴》的作者与《香水》作者是同一人——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一位旅法德籍作家。1981年,聚斯金德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舞台剧《低音大提琴》 ,一炮而红,该剧作为经典保留剧目,在欧洲常年上演。不得不承认,聚斯金德是一位创作的天才。

  《低音大提琴》从一个低音大提琴手的失眠之夜开始,他由失眠,讲到了自己的事业、爱情、父母……一把硕大的低音大提琴,既象征了主人公的身份——乐团、乃至社会中微不足道的地位,也如同命运之神,左右了主人公的命运。在《低音大提琴》中,编剧借主人公的口,表达了对生存环境、对艺术环境的诸多不满。

  当主人公打开窗户,批判那些嘈杂的城市噪音、那些没完没了的建筑工程时,观众何尝不是心有戚戚焉。资本的推进,导致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成为必然,西方在上世纪80年代走过的路,今天的中国也在走。

  音乐会演出时,低音大提琴在乐团的座位,低调得不能再低调,仅仅比定音鼓强少许,甚至还不如定音鼓吸引观众的注意。没有人会关注低音大提琴手,即使他出错了,也不会有人发现。而低音大提琴的美,它的代表性乐章,却无人关注。在实用主义的年代,体型巨大、携带或者摆放都不便的低音大提琴,正如主人公所说,还没钢琴实用,至少钢琴盖上盖能当家具,而漂亮的女歌手选钢琴家做老公,至少能陪她练声。

  主人公学习低音大提琴,是因为12岁时家里添了小妹妹,他觉得失宠,然后就“自暴自弃”地去学冷门的低音大提琴。大学的女友终因他的“不靠谱”而离去,于是,他习惯了酒吧艳遇。当他觉得自己爱上乐团女高音时,却发现她已经是不学无术的“色狼”团长的“囊中之物” ,为了吸引她的注意力,他打算孤注一掷……

  曾有几次,他对低音大提琴是抱怨的,甚至想把它扔出窗户……可他最倒霉、最孤独的时候,陪伴他的,只有低音大提琴。他也曾想过辞职,但失业意味着“喝西北风” ;或者离开国家级乐团,去一个二级乐团当“一哥” ,但到底难舍“国”字头的荣誉。这就是爱恨纠结的人生。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对他的这种情感,都是十分理解的,因为他的困境,正是当代人的困境。

  没有人愿意被冷落、被漠视,没有人愿意失恋、失业,可生活就像开了一个大玩笑,你越认真,就越被嘲弄。 “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王洛宾《永隔一江水》的歌词写透了这份无奈。低音大提琴手对女歌手的暗恋,终会消散,因为喜欢也没有用,他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来供养女歌手,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低音大提琴手怀才不遇,愤愤不平,最后也就只能像电视剧《黎明之前》里刘新杰的那句台词一样: “我注定要做一颗钉子,烂也要烂死在这块朽木里。 ”这就是无尽悲凉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扮演“低音大提琴手”的青年演员韩秀一,可以说是做到了他这个年龄段演员在舞台上对自己的情绪、形体、动作、台词掌控的极致,出色地完成了这出独角戏的演出。他的表演自然,该生活化的地方生活化,细致到每个毛孔都在演戏;该夸张的地方夸张,极富情绪煽动力。由此,笔者不禁感叹,年轻一代话剧演员能够很快与世界接轨,掌握一种更为清新、舒展的表演方式,扫除某种斯坦尼式的僵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